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地处芦山、天全、雨城三地交界的飞仙关,被誉为川藏线陆地“第一咽喉”。从成都出发,到雅安,经过飞仙关到天全县,然后到康定,最后到西藏,飞仙关是西出成都,茶马古道上第一个关口。
一段古老的传说,增添着险峻山崖的壮丽。
一道古老的关口,在不断的整修中,重叠了悠悠古道,承载着过往背夫和过往客商的记忆。
升级改造的国道318线,记录下那段从古栈道到公路的历史变迁。
天外飞崖
大自然神来之笔
5月22日,踏着阳光,逆青衣江而上,前往飞仙关。
“飞仙关镇”,四个大字竖于公路旁,这是雅安市雨城区与芦山县的界碑。
公路上,不停有车辆从崖体上凿出的公路驶过,河岸两边是高耸入云的悬崖。
关山依旧险峻,岩如刀削,壁立千仞。但公路已被拓宽,行走路上多被车辆取代。
乱石阻不断青衣江水,在江水撞击下,愈发嶙峋。亿万年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的雅安,历经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形成了今天飞仙关的高山峡谷奇观。
这里的村民口耳相传着古老的传说。
版本有两个。一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禹,曾经在此挥动“神斧”,历经八年,疏通河道。也正是这样的传说,唐宋以来,这里设立了夏帝禹的庙宇,而此处的峡谷有着多功峡之名,也正是纪念禹在此用功太多。
一说二郎神担山至此,两山掉落此地,形成今天的峡谷。明朝初,这里又建立了二郎庙,祭祀禹、二郎神和李冰父子。
飞仙关,被过往路人叫了千年,不管是哪个传说,都令人遐想。让人感受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让人想到天外飞仙。
也许这正是飞仙关名字的由来。
以奇险著称的飞仙关,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
1939年7月,中国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到达飞仙关时适逢倾盆大雨,于是这位摄影大师见证并定格了“一雨路千瀑”的绮丽奇观。
“一雨路千瀑”景象,在雅安相关史料上,被称为“神禹漏阁”。
明朗的天空下,无法看到孙明经当年所拍照片的场景。在阳光的照耀下,公路上方的崖体缝隙中,可见慢慢渗出的泉水。
今天,孙明经所拍摄的地点被当地人称作滴水崖。当地人讲,这里常年有泉水从崖缝中渗出,下面还有一口小水池,用于过往行人解渴之用。
如今,道路经过几次改造后,雨天“一雨路千瀑”的景色与孙明经当年经过时的壮观场景还有差距。
不过,从远古走来的万仞悬崖,不曾改变,它一直用昂扬的姿态,吸引着过往路人好奇的目光和惊叹的赞扬。
雄关栈道
蜀锦邛杖由此销往世界
公路上方,有一条青石板路,往上走是老城门、芦山南界界牌和二郎庙。
沿潮湿的石板路拾级而下,便来到飞仙关关隘。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