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

玉器与陶器不同,由于少见,主要以礼器的面目出现,用于祭祀、礼仪、殉葬、配饰等方面。红山文化的玉器也不例外,它们被赋予了浓重的社会属性,广泛用于重大宗教祭祀活动,并成为社会等级、地位、身份的标志,它们作为红山文化墓葬的最主要随葬品,成为已出土遗物中仅次于女神塑像的重要文化因素。
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以其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独特造型、精湛的雕琢工艺以及自成体系的用玉制度而闻名。从最初的装饰品管饰、玦饰等小型简易玉器,逐步发展到制作祭祀、礼仪所需要的法器、神器等特殊类玉器,其造型、抛光、钻孔等工艺技术水平已脱离了用玉的起始阶段,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传统,已构成我国古代北方地区自有源流的独立玉器体系。
学者朱延平按照考古学分期把年代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分为4个时间段。现在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属于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第四期,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口迅速增长,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度出现,人类迈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红山文化这时的玉器多达三十余种器类,除了环镯、珠管、坠佩等一般性玉器外,还发展出了不常见的“特殊类玉器”——马蹄形管状玉器、玉猪龙、勾云形佩、带齿动物面纹玉器……
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心中的地位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和石器。红山文化玉器大多出自各种中小型墓葬,而少有仰韶文化中居多的簪、珠、节、坠等小型人体装饰品,大多为富于当地特点的马蹄形玉器、竹节形筒器和鼓形器,玉匕、玉刀、玉镞等实用工具的玉器再造,玉鸮、玉龟、勾云形玉佩、玉猪龙等具有具象或抽象风格的动物形玉器。红山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墓葬中玉器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到了晚期陶器与石器几乎在墓葬中绝迹,陪葬品基本都是玉器。在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中,随葬陶、石器的墓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级别较低,相比之下,高等级墓葬都只葬玉器。多用于墓葬而少用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这些玉器并非日常实用器物,因而更讲究其审美价值。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