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老海南骑楼书屋的时光倒影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蔡佳倩 日期:2014-3-24
走街串巷搜寻
老物件老图书
每当四下一片寂静的时候,刘涛和书架上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们”凝望,对话,他说这种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
在骑楼书屋里,每翻看一本旧书,都有拨开历史面纱的感觉。刘涛看着这些泛黄的书籍,心中很感慨,“有的书有读者出高价我也不愿意卖,因为太难找了。卖出去了其他读者就看不到了”。
2009年,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受政府委托开始对海口骑楼老街进行修缮。刘涛作为集团的总工程师,负责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有机会对海口骑楼建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梳理。调查时,他发现海口骑楼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毁坏较为严重,有的已面目全非,留下的老资料较少,给修缮带来一定难度。在修缮骑楼之前,搜集原始资料就成了刘涛最重要的工作。
收集从走街串巷开始,刘涛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寻找还住在骑楼里的老人家,回忆民国时每一栋建筑的模样,但凡与骑楼老街相关的老物件,刘涛都要一一搜罗过来。如老照片、地契账簿、印章、侨批、老票据、信札手记等。
对有历史价值的旧书,刘涛总要想方设法买下或复印。几年下来,刘涛与很多老街居民、老华侨成为朋友,有些人得知家中的老照片对修复骑楼有用,便主动地拿出祖上留下来的老照片给刘涛。
有一次刘涛到老街收集资料时,碰到了中山路老炭画家吴坤仁先生。当时老人很无奈地告诉他说,老街现在只剩下故事了,可能再过几年连能讲故事的人也不在了。当知道政府将对老街进行保护修缮时,老人很高兴,便把他在1950年海口解放时画的一幅画,送给了刘涛。
刘涛在他办公室给记者展示这幅画,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到当年繁华的老街里商号林立,有大亚、泰昌隆、蓝鹰等老商号;还可清楚地看到钟楼正对着天后宫,中间隔着中山横路。这给刘涛后来的修缮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搜集资料,刘涛还搜集旧书。他有一种方法是“四面出击”,在网上及国外的朋友帮助下收集,同时还自费去东南亚等国家考察。他把自己当成百年骑楼老街的守望者,这几年收集的各种物件都与骑楼有关:老照片、老报纸、老街老商行的账簿,印章、汇票;甚至还有民国时期老师认真批改过的国语作业本。
刘涛介绍,现在市面上见到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已经极其稀罕,特别是品相完整的这类书籍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民国幼稚园教科书,可以了解当时社会已经开始了幼儿教育,开始重视脱离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模式的幼儿教育,外语教科书的出现,则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逐渐和西方社会接轨,学生的教育已经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
翻开这些纸张泛黄的教科书,虽然已经是数十年前的人所接受教育的书本,但是,书中的一些知识、理念已经传承到了现在。“这些教科书让人想到当时的人学习时的情景。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传统相同。”
在这几年的书籍收藏中,刘涛基本上把与骑楼相关的旧书都翻阅完了,了解了海南和骑楼的过去,这也为修缮骑楼打下了理论基础。
海南文化的时光倒影
不知道的人常以为他是搞收藏的。对此他总要不厌其烦地解释:“我搜集这些东西,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最真实地还原骑楼老街的风貌。”
中山路恢复的老商号中,“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大亚酒店”都是刘涛对照收集到的老照片,再恢复重建的。中山路大亚酒店之所以能还原成当年的模样,还要归功于刘涛发现的一张美国人在75年前拍摄的老照片。而刘涛四处从收藏家手里买民国时期的报纸,目的也是想从当时报纸的广告中获得骑楼商号的信息。
其实这小小的骑楼书屋,与其说是一个书铺,倒不如说是一帧老海南文化的时光倒影,吸引着散落在四面八方的老海南们来这儿聚首。但大部分光顾骑楼书屋的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他们不一定都嗜好读书,或者应该说他们来这家书店看的不是书,而是想看看过去的海南。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