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徽州古建筑期待“涅槃重生”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吴江海 日期:2014-3-13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有徽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春天—
“徽州符号”享誉全球
成龙捐赠徽州老房子出国门,徽州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环秀桥被洪水冲垮,祁门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会源堂古戏台因火焚毁。去年以来,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徽派古建筑保护的高度关注。
“徽州古建筑在全球是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山市政协文教医卫体委员会主任汪炜介绍,徽州古建筑不仅是徽州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也是徽派建筑的创始地。有资料显示,该市现有2座古城、4个古镇、101个古村、9条古街,存有古民居1855幢、古祠堂446幢、古牌坊121座、古书院12座、古戏台15座、古码头18处、古塔20座、古桥275座、古亭60座、古井99处、古道50条、古碑387处,是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
徽州古建筑穿过数百年时光隧道,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也留下了一方“有山、有水、有乡愁”的精神家园。然而,现存的徽州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自然损坏现象严重,且修缮与维护成本过高;加上城镇化步伐加快,无人居住或拆旧建新等人为毁坏情况也较为普遍。曾有媒体披露,前些年,徽派古民居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消失,而古民居以外的其他古建筑,由于多为无人看护的公共设施,毁坏现象更为严重。 守住徽文化的“精气神”
“徽州古建筑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多得、无可替代,不仅是最具影响力、最具标志性的历史遗存,也是比比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更是黄山市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黄山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徽州古建筑,就是守住徽文化的“筋骨肉”、传承徽文化的“精气神”。 2009年起,黄山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思路,全面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并出台规范性系列文件,对涉及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抢修、迁移、认领、土地转让、房屋登记、资金支持等作出明确规定。5年来,黄山市投入60亿元,实施了101个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建成古建筑集中保护地13处,打造艺术会所、民俗客栈、特色酒吧、休闲茶社、传统作坊、地方小吃、农事体验、摄影影视、健康养生、艺术创作、休闲度假、收藏展示等12类旅游特色业态和文教卫体等7类民生服务业态964处。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