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修寺是省内创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在历朝历代都享有盛名
省内最早佛教寺院之一拥有1700多年历史
静修寺在近两千的历史中享有盛名,据静修寺住持释明熠介绍,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为其作诗题字,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就曾以诗抒情,表达对寺庙的崇敬。
静修寺的历史,在光绪六年的《江西通志》以及《江西佛教史》、《分宜县志》中都有详细记载,静修寺原名福胜寺(唐朝时称齐隆寺),始建于东吴宝鼎年间(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创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次修缮和建设中,静修寺的建筑风格有很大改动,但无论怎么修建,依然可以看出其宏大的规模。静修寺位于分宜县大台村浒塘村小组的后山,全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2004年4月,经省民宗局批准,静修寺对外开放,由“福胜寺”更名为“静修寺”。

坐落于山脚下的静修寺
寺庙左右配殿以高阁为中心
如今,青砖做墙、灰瓦覆顶、椽木为梁,且有瓦当呵护的大雄宝殿被翻修一新,甚为壮观。殿身由厚墙围绕,仅抱厦正面开门窗,宝殿外观别致,重檐歇山顶,抱厦为歇山顶,与传世的宋代画作极其类似。
大殿外的台阶上还蹲着两只大铁狮,一只足踏绣球,昂首张口,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充满阳刚之气;另一只脚护幼崽,闭口望天,给人一种舐犊情深的温柔之美。静修寺左右配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全寺建筑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其中两座配殿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大小相同,但结构各异。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据了解,静修寺以高阁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是唐中叶以后因供奉高大佛像的需要,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而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