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高平市北诗镇--翠屏仙宫
来源:山西晚报网  日期:2014-1-24

    庙内为何有佛教用词?两通石碑竟然很相似?两只唐石狮染着绿色?

    在晋东南地区,祭祀“地方神”真泽二仙的庙宇不在少数,这些庙宇绝大多数以“二仙庙”为名。然而,在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翠屏山南麓有一座专门祭祀二仙的庙宇,却名为“二仙宫”。它是晋城境内专为冲慧、冲淑二位真人修建的行宫。

    二仙宫地处高岭,背靠青山,前邻亘原,视野开阔,放眼望去,一览无遗,不得不赞叹先人为二仙修建行宫选址上的虔诚。2006年,中坪二仙宫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月6日中午,记者由晋城市区前往距离50多公里的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探访这座庙貌巍然的千年古建筑。

    幽静行宫

    中坪村地处高平市北诗镇东北部。在村口两位老者的帮助下,记者很快找到了看护二仙宫的秦振祥。65岁的秦振祥,以前担任过村支书。从2004年开始,他与弟弟一起看护二仙宫。

    沿着一条水泥路,来到村北边的二仙宫。二仙宫坐北朝南,南面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林荫拱翠,令人产生清幽静雅之感。山门建在七层砂石砌筑的台基上,台基高约1米,两侧有东西翼楼。站在其下望去,面阔三间的山门高大雄浑,气势巍峨。山门入深四间,前一间设廊,上建倒坐戏台。

    山门前有砂岩石砌花栏围墙,东西两侧尚存钏鼓楼、下廊院及石牌门等遗址。山门的构筑工艺最为精致,上书“惠淑流芳”四字。檐下斗拱和柱头雀替有木雕,上刻云纹飞龙,其雕工之精细,让人赞叹不已。

    东西翼楼明显高于山门,面阔均为三间。“2012年8月,国家投资320多万元,对二仙宫进行了修缮。”秦振祥从东翼楼掖门将记者带入二仙宫院内。这时才发现,山门顶部前坡虽为歇山顶,可从院内看其倒坐的戏台顶部后坡,却是悬山顶。

    二仙宫为单进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长68米,占地2040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严谨,形制规整。正殿为二仙殿,是金建元修之物。二仙殿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乳袱下设前廊,柱头施五辅作双昂斗拱,补间五辅作。廊檐置四根抹角方形石柱,侧角收分明显,能够让人感觉到宋金时期建筑风格。其周檐施斗拱,飞檐层叠,顶复布瓦,金龙剪边。殿顶前后四个挑角上,各挂四只风铃。在寒冷的风中,风铃丁零作响,顿添神秘色彩。

    金代神台

    “二仙神庙,其来远矣。灵感唐昭宗之前,褒封以旌在庙,共晓圣母之灵应,而芳名以上彻于堂皇。”这是宫内一通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秋仲月望日”《重修二仙宫碑记》上的文字。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16年,死时年仅38岁。由此来看,二仙宫始建于唐昭宗时期。“创自唐昭宗天祐之末年也,其来远矣……重修于元朝至元三年。”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重修二仙宫壁记》的这段文字,将二仙宫的创建时间具体到唐昭宗天祐年间。“天祐”为唐昭宗末期使用的年号,也就是904年-907年。这也说明,二仙宫距今已有1100多历史了。“你来看看这个宝贝。”打开正殿门,秦振祥就迫不及待地将摆放在二仙神像前的一张木质供桌搬到旁边。

    原来,罩在神龛内的二仙神像之下,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用青石雕刻须弥座式神台。神台高约0.8米,座面呈正方形,面长约3米。神台束腰处镶有数十余幅精美石雕,中间砌有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两边是布满牡丹、荷花、莲瓣及飞龙的石雕图案,刀工娴熟,技法精湛,让人惊叹不已。

    秦振祥所说的“宝贝”,就是镶嵌在神台上的石碑。碑上有题记:“翠屏一景,水清山秀。中建真人行宫,乃时祈祭之所。原夫真人显圣迹于秦关,施德泽于黎庶。今者宫室既备,藻饰鸠全。奈何基址已坏,柱础难存,真人无可安坐。今有本地维纳谨发虔诚,各舍己财,仍招良匠,遂甃基地,继功于后。岁易年迁,恐不知其首,故记之耳,直书年日而已。”时间为“金大定十二年九月(1172年)”,最后落款为“维纳靳琪等”。“维那”系梵汉兼举之词,又作都维那,旧称悦众、寺护,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作为祭祀“地方神”的神庙,二仙宫并非佛教寺庙,何来“维那”?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