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桥老街上有着独特的建筑
有人说,上海的马路和马路上的建筑,是上海城市的魂。而一条条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老街,则宛如时空隧道,可供无数后人缅怀历史,拥抱现在。在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五届政协第十八次主席会议上,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浦东老街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浦东现有保护价值的老街14条,分布在10个街镇。它们大多形成于明清之际,积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都面临年久失修的尴尬。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让浦东的老街焕发风采?
各式老街怎一个“乱”字了得
古旧的白墙黑瓦严重风化,木料腐朽;年代久远造成基础设施老旧、路面高低不平;小商小贩胡乱占道经营,街面脏乱差……几乎每条“高龄”老街都遇到问题。部分居民甚至仍然使用罐装液化气、煤炉和老式马桶,可租金低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聚集于此,社区管理愈加困难。
《报告》指出,目前,浦东确认有保护价值的老街共有14条,分布在新场、高桥等10个街镇,这些老街大多形成于明清之际,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浦东濒海枕江,民风淳朴,民智灵秀,名人辈出,黄炎培、宋庆龄、傅雷、吴仲超、王艮仲等众多名人均出自浦东老街。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经济实力等因素,浦东老街保护力度不同,合理利用进展不一,在全国乃至上海还没有“叫得响”的老街。
与此同时,受经济情况等影响,有些老街房屋虽破旧残缺严重,违章搭建还很严重。往往一条街上,有清末民初的老房子,有建国初期的大瓦房,更有近年来建造的低矮平房。乍一看,怎一个“乱”字了得。
高桥老街建筑遭不同程度损坏
在这些老街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高桥老街。高桥镇是上海浦东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浦东全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名胜古迹、名宅故居都集中在该镇。不过比起朱家角、七宝等,这条有800岁的老街似乎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高桥老街依“丁字”形河道而建,分为东、西、北街,总长约2000多米。随着时间推移,老街上的建筑因各种原因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此前,区、镇政府共投入2000多万元,率先完成西街150米初步改造工程和部分建筑的修复工程。走在刚修好的“弹格路”上,可以看到长约900米的西街居然如珍珠般散落着10余幢古建筑。记者从浦东新区文化部门获悉,高桥是浦东“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的发祥地。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中有三分之一是高桥人所建。这批杰出的营造商也在家乡留下杰作老街上体量最大的建筑,由“高桥首富”、“石库门大王”钟惠山所建,他正是诸多上海石库门建筑群的建设者。这个钟家祠堂占地十亩,五开间四进深。在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有文描述:“20世纪20年代末,在镇西街建五开间四合院新宅一座(钟氏民宅)。用料讲究,工艺精致,规模宏伟,堪称高桥之最。”并认定此建筑“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住房建设水平。”
与高桥老街一样,下沙老街、大团北大街、横沔老街等都曾是最繁华的古街道,有诸多大宅院,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没有高桥老街幸运,缺少体量大、知名度高的古建筑。随着时间变迁以及经济开发等原因,原街区屡遭破坏,范围缩小,大多数建筑风格雷同、旧有风貌难以保持,不少老街只余居住功能,甚至很难给出一个合适的独特定位。
【困境】故事太多怎么讲
老街里的故事,其实是不少的。
《报告》中列了一张表,其中有简短的对14条老街名宅及名人故居的介绍。在新场老街,其中自洪福桥至受恩桥一段尤为精华所在,《光绪南汇县志》称“歌楼酒肆、商贾辅辏”。著名的第一楼茶园、康熙年间的行素堂和谢渭盛烟纸北店、咸丰年间的日照堂和大本堂、光绪年间的嘉乐堂和崇修堂等都建于此街。该街至今保存尚好。
川沙老街中的内史第,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祖上建成,此后既是黄炎培故居;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也诞生于此,胡适也曾居住过,可谓名人辈出。
就在高桥老街,也走出过杜月笙、钱惠安、李平书、钟惠山等。但是伊人已经远去,如今走在弹格路上,面对着人文渊薮、历史悠久的古宅,如何通过对老街背后蕴藏的文化遗存收集、整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得出“故事”?显然是老街面对的新课题。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