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北白沙街道一处正在建设的历史文化街区内,屠宅傲然挺立着。就在几个月前,它还矗立在离此地83米的地方,也就是贝家巷23号。平移83米,还要来个170度的大拐弯,这就是几个月间,屠宅所经历的“华丽转身”。而这样的古建筑平移保护在宁波历史上尚属首例。
屠宅迁新址,花费400万元
屠宅建于1934年,主楼高2层,是贝家巷里最气派、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建筑,2004年4月被列入江北区文物保护点,2005年4月又被列入市级文保点。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在上世纪20年代,是近代宁波人最主要的住宅形式之一。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迁了新址后的屠宅看上去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但仍然气派不凡。神奇的是,记者细细观察后发现,平移后的屠宅并没有丝毫损坏,连窗户上的玻璃都没有一丝裂纹。
“其实平移后的屠宅比原来还坚固。”白沙街道翁卫主任介绍说,现在的屠宅不仅新建造了地基,“还在建筑底部加了一个类似托盘的装置,也因此,屠宅的墙体比原来更坚固了。”
记者了解到,屠宅这么搬一次家,花费也是不少的,“光平移工程就花了400万元。”这也正常,要把这么一个建筑面积有800多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平移83米,而且还要拐个170度的大弯,并非易事。“屠宅‘走’了70多天,平均每天‘走’1米多,拐弯处更是每天只能走零点几米。”翁卫说。
那么,屠宅为什么要选择平移这样一种方式呢?翁卫揭开了谜底:“屠宅是砖混结构,无法像一般木结构老宅进行拆分后重建。”选择平移,也是“与包括上海复旦大学专家在内的专家组反复研讨后得出的结论”。
在翁卫看来,通过这样一种整体平移的方式,既兼顾了贝家巷区域整体规划的需要,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建筑。白沙街道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我们计划着把大庆新村的两幢历史建筑也通过平移的方式进行保护。”
修德记巷,文保专家现场“坐镇”
在各城市如火如荼的经济化浪潮中,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屡屡发生冲突。如何破解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矛盾,解开“保”与“拆”之间纠缠的“死结”,成为一大难题。
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告诉记者,白沙街道在旧城改造、文物保护、原居民住宿以及商业开发“和谐共处”方面摸索出了不少新路子。
昨天,记者探访了已经修缮完的德记巷。走在悠长的巷子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映入眼帘,青砖黑瓦、石窗木雕,无不讲述着这些建筑曾经的辉煌。
据了解,这条全长212米的德记巷始建于1842年,当时宁波被辟为沿海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而这一带就成了外国人的居留地和富商巨贾的居住地。从晚清到民国,德记巷涌现出大量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精美住宅,留存至今的还有德记巷董宅、严宅、方宅等3幢市级文保建筑以及其他几幢历史建筑。
别看现在走在德记巷到处是风景,事实上,这些老宅在改造前,“多为私人所有或使用为主,虽然主体结构还基本保持完整,但违章搭建、开墙破洞比比皆是。”翁卫说。
徐炯明告诉记者,德记巷在修缮中使用了修旧如旧和建新如旧等多种保护方案,所使用的材料也是老料。而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市文保所有关专家也是现场“坐镇”。
“旧城改造绝不是一拆了事,而是在改造的同时,要留住我们城市的文化之根,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所交待。”徐炯明说,正在经历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白沙街道有20幢、近2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目前已经有近一半得到了保护和修缮,其中,拆迁投入资金3.5亿元,这其中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就有7000多万元。”
推荐阅读:
广州适安里39号被拆 市民叹有点可惜
北京吉祥寺旧址维护施工方否认文物遭破坏
成都12处文保单位挂“国号”
岳西抢救性保护司空山碑刻石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