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清山三清宫

永福寺塔

南岩石窟
国家文物局于5月3日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江西省76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其中上饶市有10处,这是上饶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一次,目前“国保”总量增至17处。
此次上饶市入选第七批“国保”名单的10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遗址3处、古建筑6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分别为:广丰县社山头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德兴市银山矿遗址(唐、宋),上饶县包家金矿遗址(唐至明);鄱阳县永福寺塔(宋),玉山、德兴三清山古建筑群(明),广丰县龙溪祝氏祠堂(明至清),上饶县龚氏宗祠两牌楼及浣纱记石刻(清),婺源县凤山査氏宗祠(清),婺源县新源俞氏宗祠(清),弋阳县南岩石窟(宋)。
此前,上饶市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上饶集中营旧址、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万年仙人洞、铅山鹅湖书院、婺源清华彩虹桥、婺源理坑古民居、婺源宗祠。
位于五都镇前山村罗家自然村,属丘陵台地遗存。遗址于1982年发现,1983年、1991年、1995年、2006年先后由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四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社山头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大型土墩遗址,又是华南地区人类在此定居延续时间较长的一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遗址保存完整,堆积序列清晰,对于研究江南远古、上古文明历史都有着重要历史科学价值。
位于德兴市银城镇(市区),于2008年发现并经过一年的调查。古矿区沿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东西宽约2.1千米,南北长约2.7千米,占地面积约5.67平方千米。目前已发现大型不规则型露采坑2处、古矿洞、古巷道194处。
银山银矿开采年代为唐宋时期,遗址面积大、矿井数量多,形制复杂。采矿区与冶炼区齐全,矿冶遗迹完好,对研究我国银矿的开采与冶炼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位于茶亭镇包家村,遗址属于低山矿区,于2009年发现。遗址采矿区面积约14平方千米,由采矿区、洗矿区、冶炼区、道路桥梁、矿工住区、管理机构区、寺庙、祭祀场、采石场等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组成。目前已发现古代老窿1112处、有的老窿纵深60余米,其开采深度达30~50余米。从文献记载、摩崖题刻和采集的典型瓷器标本判断,包家金矿(场)的始采的年代为唐代,其后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近800年之久。
包家金矿遗址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金矿遗址。遗址开采年代较早、开采时间较长,矿山体系完备,矿业遗迹极为丰富且保存状况较好,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矿冶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位于鄱阳镇土井巷,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时,兵毁塔顶。1978年、2002年重建了塔顶、塔刹。
塔为一座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砖塔,高49米。塔座为正八边形,边长3.75米。1978年维修时,曾在清理地宫时,出土水晶球、铜钱等珍贵文物。
永福寺塔是一座有绝对纪年的宋代佛塔,它的外观为仿木构建筑,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信息,不仅是鄱阳丰厚文化的积淀和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研究宋代建筑及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位于玉京峰东谷,现存从东晋至明的宫、观、府、殿、亭、台、坊、塔、桥、池、泉、井、古墓葬、山门、石雕、楹联、摩崖题刻等相关文物遗迹共100余处。主要包括:风门、丛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天门、王祜墓、风雷塔、龙虎殿、纠察府、詹碧云墓、演教殿、涵星、清华、净衣三池、飞仙台、三清宫和古丹井、九天应元府、西华台、石造神像20余处,摩崖题刻80余处。
三清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布局反映道教“师法自然”的思想,单体选址和建筑组合符合道教宗教仪轨,并与自然环境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建造实践的重要实例。区域内遗存的宫宇殿府、摩崖石刻、神像题刻均为石质,既印证了三清山久远厚重的道教文化,又保存了以明代为主的江南文化的历史信息。
该宗祠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主要包括前演堂、中堂、后堂三部分,总占地面积2583平方米。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扩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龙溪祝氏宗祠建筑年代清晰,建筑形式时代特征明显,是江南典型的大宗祠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时期南方高等级乡土建筑的一个代表。
位于应家乡安坑自然村,包括玳公祠牌楼、叙千祠牌楼和玳公祠内保存下来的浣纱记石雕。
龚氏宗祠两牌楼是南方石牌楼的代表作,它无论从平立面布局、雕刻技法还是题材选择搭配都代表了清全盛时期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浣纱记石雕是反映古代戏曲完整剧本不可多得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戏剧史、昆剧表演艺术史有着重要价值。
该宗祠位于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距县城50千米,主要由查氏宗祠和查氏客馆两部分构成。查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当时徽州知府题名孝义祠,故又名孝义祠。
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国儒教宗法制度思想的物化象征,也是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徽州地区的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新源俞氏宗祠又名义庆堂,位于婺源县思口镇新源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83平方米。始建于宋咸平三年(1000年),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
新源俞氏宗祠保存基本完整,在建筑形制、规模、艺术方面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它也为古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南岩石窟位于南岩镇南岩村的南岩山中一个天然红砂岩洞穴内,雕造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包括了石窟岩洞、佛龛28座、龛内造像35尊、龛周围浮雕、宝顶等。
南岩石窟依托天然岩洞而建,洞口宽60.60米,高14.93米,洞内平坦,平面呈弧状,弧面进深29.20米。南岩石窟是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禅宗南系佛教圣地,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对研究我国佛教传播、佛学文化、石刻艺术等,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推荐阅读:
黄山划地10亩 欲迎回成龙古建
北京官方称什刹海拆迁是误读
太原浑源会馆旧址急需抢救性保护
南京鼓楼公园15日起闭门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