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天津,一定要去一下天津的古文化街,街上有各种老字号:泥人张、风筝魏、杨村年画等等,如果一到春节,这里更是热闹的不得了。
“那天,我去了古文化街,在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前,长久地驻足……如今它静默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个深邃的老者。后来我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仿佛整个身体在向上漂浮。因为天寒,戏楼前的空地上,人很少。这时,一对南方恋人见我痴迷地望着戏楼,以为其中含有什么民间机密。”
作家武歆在一篇随笔中写下上面这段话,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天津土生土长的小孩,在寻找他的成长记忆时,恍若穿越时空隧道,倏然撞到了这条老街之上。
天津建城之初,四方货物凭借河水的运载进行流畅的交换,码头便是转运站,人都聚到这儿来了,买卖店铺也应运而生。码头靠着河,所以天津最古老的街道都在河边,与河平行。主要是两条,分列在三岔河口的一东一西。西边一条是估衣街;东边一条是古文化街,以前称做宫前街,由于天津先民的民间崇拜妈祖的庙宇在那里,所以那条街有更多文化色彩。
活跃在中国记忆论坛、一位网名叫“老街”的城市历史保护者,曾写过一篇网文,怀念上世纪50年代在他幼年时,还叫“宫前街”的“古文化街”的繁华景象——“准确地说,那应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娘娘宫、宫前街一带还完全保持着旧貌。坐老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在娘娘宫下车,迎面便是水阁大街。街不宽,两侧都是青砖灰瓦的商铺,水阁大街南侧大都是诸如委托店,杂货铺等店铺,向里走是小洋货街,南斜街,扒头街,街面多为小店,街内是平房四合院,寻常百姓的住房和深宅大院都有,地震后基本全拆了,留下扒头街一小块,一直留到前年,或是去年,还是给拆了。
“水阁大街北侧则就是著名的宫南宫北街,五十年代的街貌还保持着原样,那时的商铺外形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砖灰瓦二三层楼,其风格多与估衣街的商业建筑风格类似。这种风格似乎是天津开埠后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可能是天津独有的。至于商铺内经营的商品,似乎有钱庄,纸墨笔砚之类,现在记不太清了。
“记得最清的是娘娘宫内的情形,那时庙内的各种祭活动还都照老样子进行着,主位上供奉的是天后娘娘,还有四位娘娘分侍两侧,至于是什么娘娘,我一直没闹明白。通道里还供奉着各种形象的塑像,也就是说,这些塑像是全方位的,比如我记得特清楚的是有一尊挑着担子乐呵呵的塑像,完全是平民形象,我一直在琢磨这是哪一尊神,但后来想明白了,这正好说明天津九河下梢,四面八方人民来此地落地生根,连供奉的神都平民化了。后殿有咱天津独特的玩意,即娃娃哥,想生育的妇女向道人供奉了钱财之后从这里牵一个娃娃哥回去,以求给带个弟弟来,将来真生了孩儿都称二爷,那大爷呢?大爷就是娃娃哥。”
后来,宫南、宫北大街沿街的一些商店,包括天后宫的大殿,有的改成了工厂车间,有的变成了民居,没有什么商铺,这条街的商业味也渐渐弱化。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条街上又出现了经营民俗文化产品的商铺摊贩,但只有极少的店铺有正式门面,其他都是支个小摊在路边售卖。
推荐阅读:
宁波庆元廊桥诉说岁月的悠长
古观象台:守望古都五百年
中华敬老第一坊
福建庄氏祠堂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