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屋坚强”只是个案不必夸大
来源:华声在线  日期:2013-4-24

    引子
    “墙倒屋不塌”是古建行当通行的谚语,意思是说在遭遇强烈地震的时候,古建筑的墙壁倒塌了,但木构屋架依然屹立。言外之意,是对其“抗震性能”的标榜。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波及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等多个省市,“对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震后,有关以“墙倒屋不塌”为标志的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的探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回顾以往,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中国古代建筑史》认为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节点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着重号)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着重号)[2]。这个认识无疑是客观且符合实际的。
    而《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则认为,中国古代的“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有较强(着重号)的抗震性能”[3]。显然比《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认识更为乐观。
    需要提起注意的是,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这段论述很可能引发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都是抗震的①。因为该书简单枚举的“许多”像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那样经受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的实例,都不过是一些特别的个案;这样的个案只能证明那些建筑自身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而如王士祯《居易录》“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年)地震,官廨民舍无一存,独〔观音〕阁不圮”所载,反例的数量要远远超过这些特别的个案,并且会占到压倒性的绝对多数,这些特别的个案不过是小概率事件而已。在汶川地震中被发现的甘肃文县碧口镇的“最牛民房”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版本。从逻辑上讲,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某幢建筑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事实,并不能证明它所属的整个结构体系都是抗震的②。
    对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评价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各国研究抗震建筑,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按9度设防,我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一般都可以基本上(着重号)达到这个目标,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应用科学方面的一项惊人成就。”[4]显然,这一判断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甚至有违常识。
    此外,在民族主义情绪的鼓舞下,以“墙倒屋不塌”证明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优于西方古建筑的论调不绝于耳。如西方用“石头、砖块垒起的建筑,地震一震全都(着重号)垮了”,而中国古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不会(着重号)压死人。相比西方的石头堆砌,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建筑远比西方的建筑寿命长久的奥秘所在”[5]。这不啻为痴人说梦。
    同时,与“墙倒屋不塌”伴随而来的,还有对现代建筑抗震能力的质疑。如“有些(着重号)古老的木构建筑,在受到意外的自然灾害时,却显示出比一般的(着重号)砖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更强的抵抗能力。例如,许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因经受不住地震的袭击而倒塌,但传统的木构建筑则不然,有的在历史上经受了数十次地震的袭击,却依然如故……由此,确实可以确认,它在技术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6]以没有倒塌的古建筑和倒塌的现代建筑(既可能因为未做抗震设防,也可能因为是“豆腐渣工程”)作对照,来证明中国古建筑的抗震优势,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案例加以解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不利的案例,所以其结论不能成立。
    以上列举的除《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外的种种关于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的不够严谨甚至近乎荒谬的论断,其产生的原因,在宏观方面是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基调,在微观方面则要归咎于“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带给人们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误导了学术研究的方向。以下,笔者试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作简要辨析。
    一“墙倒屋不塌”的实质是“报喜不报忧”
    如果按“墙倒屋不塌”的“标准”,把古建筑划分为“墙”和“屋”两部分,把损毁程度划分为“倒(塌)”和“不倒(不塌)”两种情况,对古建筑在地震后遗存的状况做大致描述,可以得到四种排列组合,即“墙倒屋塌”、“墙倒屋不塌”、“墙不倒屋塌”和“墙不倒屋不塌”③。在某次地震后,这四种遗存状况各占多少比例,是很难有可靠的统计资料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墙倒屋不塌”只是古建筑震后遗存状况中的一种,当然是比较“成功”的一种。
    从心理学上说,人们通常倾向于记住特殊的、成功的个案,并把它们当成规律性的事件,而无意中忽略了其发生的概率究竟会有多大。“墙倒屋不塌”这一谚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刻意标榜其“成功”的一面,从而掩盖墙倒屋塌的失败。
    说好听的话、说爱听的话、报喜不报忧、一好遮百丑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陋习,其实质是不敢直面缺点和错误。这在学术研究中,是要坚决摒弃的。

推荐阅读:

访考古现场说石峁保护

罗布泊发现新古城 规模仅次于楼兰遗址

芦山地震一百年四合院无损伤

柳州窑埠古镇项目建设工程速写

分页:[1] [2] [3]

编辑:菩提树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周庄水乡 抹不去的江南残梦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中国十大私家古典园林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
 ·老公园古建之殇 半是落寞 半..
 ·海南定安龙梅村欲申报历史文..
 ·仙逸与入世 北京园林建筑思想..
 ·江西鹰潭上清古镇改造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