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收费新政一周后,一元一次的厕所终于免费
边城变“围城”。
过去一周多时间里,因为新的景区门票收费政策,湘西凤凰古城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政府方面称收费是为了规范景区管理,但未经听证就突然推出政策的做法,饱受争议。
6天后,凤凰县宣布将以散客为主要来源的学生票降价至20元、扩大周边居民的免票范围等缓和性措施,原来的查验门票岗位在过去几天里也有所放松。一场风波看似正在逐渐消退,但风波中所呈现的利益纠葛,却值得探讨。
“与民争利”“这不就是抢劫么?”一名客栈老板形容新政说
4月10日起,凤凰古城正式实施148元的景区门票政策,不仅被外界质疑强制“捆绑消费”,更遭到以客栈经营者和农家游船船工为主的古城内商户强烈反对。“这不就是抢劫么?”4月15日下午,凤凰县政府宾馆的会议厅,一名客栈老板形容新政说。
对于新政,被质疑与政府“合盟”的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称,收费是由政府提出的。而官方的解释是,原本包括沈从文故居、杨家祠堂在内的古城九景通票就是148元,此次不过是将“验票点从景点变成了景区”,不是与民争利。
在湖南本地的红网论坛上,记者看到一份由湖南省物价局4月8日作出的《关于凤凰古城门票价格的回函》,回应称“凤凰古城由过去景点验票改为景区验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因为凤凰古城“具有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特点”,以往只是不具备进景区收费的条件。这份回函后来成了凤凰宣传部门对外回应的重要依据。
不过,在商户们看来,官方的说法站不住脚。大家使用最多的反驳是:古城内每家每户的建筑都是由个人修建的,正是这些个体建筑构成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凭什么游客来参观、住我的房子,收的钱却归你(政府)?”
“诸如规范景区管理之类的说法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他不反对古城收取门票,“问题是收门票的主体(是谁)”。
刘思敏分析说,与那些单独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区不同,凤凰古城是一种典型的“社区型景区”,即景区内不仅有古迹,还有居民,“游客到凤凰也许就是为了欣赏古城风貌”,在众多居民构成了古城收益主体的情况下,政府和投资公司坐享门票收益,实际上侵犯了古城内民众的财产收益权、通行权等诸多权利。
“凤凰模式”民间资本和公司化经营发展旅游,直接带动经济
面对外界争议,叶文智一度称“错就错在一开始没有收费”。2001年底,凤凰县政府与叶文智任总经理的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署(2002年1月1日更名为“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协议,将沈从文故居、凤凰古城北门至东门的城墙、齐梁洞等8处旅游景观以8.33亿元打包转让给后者,转让期50年。
其实凤凰把目光转向旅游业,是在上个世纪末。来自湘西的中央党校教授向春玲在《湘西凤凰古城八大旅游景点经营权有偿转让调查报告》中提到,1997年,原来作为凤凰支柱产业的凤凰烟厂,因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被关停,全县的财税收入从1996年的14462万元直降至1999年的2174万元。
考虑到当地独特民族风土、秀美山水和丰厚的人文资源,1999年,凤凰县向银行贷款启动旅游产业,但由于缺乏后续投入资金和开发经营经验,收入反倒不抵支出,“财政共投入资金15.51亿元,而回收仅仅0.4亿元”。
随后,当地政府才想到用民间资本和公司化经营来发展旅游。向春玲的报告中称,黄龙洞公司进入凤凰之后,在进行景点修复的同时,投入上千万元进行营销,通过策划和组织南方长城中韩国际围棋赛、沈从文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等,使得凤凰古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凤凰的名气大增、人气更旺”。
这直接带动了凤凰县的经济。据凤凰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90.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12倍和71倍,旅游业占全县GDP的67.5%。
推荐阅读:
凤凰古城收费引热议
凤凰古城收费:规范旅游市场不要与民争利
凤凰古城收费“改革”岂能成与民争利遮羞布
“边城”门票之争如何收场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