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西安的兴教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为埋葬着玄奘灵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网络上有消息称,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刹因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面临大规模拆迁。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兴教寺的后续”各种纠结内幕作为老陕你咋看
兴教寺距离西安城南约20公里,也称护国兴教寺。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因为埋葬着玄奘灵骨,这座古刹在世界宗教界占有重要地位,是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兴教寺,记者见到了宽树法师。
兴教寺宽树法师:“这次申遗的对象主要是兴教寺塔,就是这三个灵塔,中间这个是玄奘法师的灵骨塔,两边是他的高徒,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
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取名兴教寺。慈恩塔院,是为玄奘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这三座塔作为兴教寺最重要的文物并不在拆迁范围内。
兴教寺宽树法师:“被拆除的对象就是塔院西边有个僧人生活区,所有的生活区,住宿区,全部被拆除。”
除了僧人居住的生活区,位于寺院北侧,2009年完工的三藏院部分建筑也面临拆迁。
兴教寺宽树法师:“按照这个(拆迁)通知的要求,要求我们要把三藏院里面拆除完了之后只保留一个大殿,而且大殿要求我们把这个佛像请出去,把墙上的这个浮雕全部去除,拆除完了之后要作为一个对外的展示厅。”
那么这些建筑为什么必须要拆掉呢?记者采访了西安市长安区宗教局局长张宁。
西安市长安区宗教局局长张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文物保护本体的周边30米内不能有建筑,比如这个三藏院,它有建的这个(离)保护塔比较近,所以影响了文物保护的要求,还有这个兴教寺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所有的新建建筑必须经过文物部门审批,和规划部门的审批,它们都没经过审批,而自己建了这么多东西,所以按照文物保护法来讲,违规建筑都在被撤被拆之列。”
2012年7月,陕西省确定了包括兴教寺塔在内的5处8个点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名单,2013年初,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向国际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丝路之路申遗文本,力争作为丝绸之路跨国首批申报项目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寺内上世纪90年代建起来的仿古建筑兴慈楼、方丈楼、斋堂、僧舍等因为不符合申遗要求,被列入拆迁范围。
西安市长安区宗教局局长张宁:“寺庙申遗,从这个申遗要求来讲他也不符合,一个从寺庙整体的布局风格和规划也是不适合申遗的,按照申遗的要求,一个是进寺道路要进行改造,第二个要在进寺道路的一边建立一个停车场,第三个就是我们山门外面这个坡垃圾比较多,要清理垃圾,要进行绿化,寺庙内部一个是地面改造,第二是人行道的改造都要进行。”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陈同滨长期从事申遗工作,2013年3月曾到兴教寺实地考察。对于借申遗拆兴教寺的说法并不认同。
专家陈同滨:“全国文保单位在申遗的名号下被拆,其实完全与事实相反,他们1.6公顷范围内建设了6000平米的生活用房,像这种建筑,显然对兴教寺,对国宝单位是一个负面影响。拆除的是4000平米,还有2000平米保留在山上,申遗的标准是什么,就六个字,真实性,完整性,不管申遗成不成功,能对兴教寺做出更好的整治,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件好事。”
今天(4月11日)下午,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文物部门对兴教寺申遗拆迁作出说明,按照申遗管理规划,院内玄奘塔、窥基塔、圆测塔等建筑承载了兴教寺塔申遗主体信息,要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但新建的兴慈楼、方丈楼、斋堂、僧舍等,由于建筑体量、密度过大,与兴教寺塔环境风貌不相协调,按照保护规划要求,与寺院达成一致意见拆除后,在西纬村重新选址、规划,以保障僧众生活及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
推荐阅读:
历史和文化仅靠“文物单位”来保护?
“唐僧肉”终究逃不过“地产怪”
徽派古建筑为何频频流失?
晋祠舍利生生塔发现八卦琉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