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西省文物局制订的《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公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出台的法规性文件,旨在打击非法买卖,保护民间文物建筑构件。然而,正是这一《管理办法》,让不少收藏者坐立不安。
古建构件损失严重
根据《管理办法》,文物建筑构件包括: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文物建筑本体构造不可或缺的各个要素,如柱、梁、枋、斗拱、椽、门窗、隔扇、牌坊、柱础、砖、石雕件、琉璃件、画像砖、彩画砖、有文字或花纹图案的瓦当等。同时,也包括经文物普查登记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寺庙、古祠堂、古民居、书院、会馆、名人故居、石窟寺、古塔、古牌坊、古照壁、古城墙等建筑本体不可或缺的各种材质的构件和艺术品。
该办法一共18条,其中明确规定:文物建筑构件不得非法买卖。国有文物建筑的建筑构件不得转让、抵押。非国有文物建筑的建筑构件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西省现存古建筑总量多达2.8万多处,具有数量多、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保护起来极为不易。尤其是近几年,古建筑构件丢失极为严重,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中的构件几乎被不法商贩扫劫一空。这次出台《管理办法》,就是希望能从政策法规方面保护文物建筑构件。”
另据许高哲介绍,虽然山西省财政下发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面对众多古建筑仍然是杯水车薪。比如,去年全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是6300余万元,就算将这些经费全部用在古建筑保护上,除以2.8万这个巨大的分母,留给每处古建筑的也所剩无几。而仅仅一处中等保护级别的单体古建筑,就需要花费将近几十万元。
民间古建筑保护志愿者唐大华也一直关注山西古建筑保护状况。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文物受关注程度的提升、城乡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文物违法活动的猖獗,文物建筑构件面临随时被盗窃、破坏、拆除、转让甚至非法交易、买卖的境况,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他所走访的山西省内各处古建筑中,几乎没有一处建筑物的构件是保存完整的。
尤其是这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古建筑构件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为了谋取高额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商贩四处“搜寻”古建筑构件,并形成了倒卖链条。山西省内的古建筑也难逃厄运,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构件被盗后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区。
收藏者们忐忑不安
这几天,山西收藏家雪野坐立不安,他告诉记者:“《管理办法》只有简单的18条,明确说‘不允许非法买卖’,那我们手里的这些曾经买卖过的古建筑构件,到底是合法还是非法?”
“我收藏古建筑构件将近二三十年了,现在是要我把手里的东西捐了,还是当废品扔了?有些珍贵的古建筑构件可以捐赠给国家,但大部分原本属于民居或无人管理的古建筑,这类保护级别不够的构件即使捐给博物馆,他们也不愿意接手,留在自己手里又可能违反规定,现在真是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怎么办?”雪野说道。
推荐阅读:
保护传统村落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大师兄 师父摊上第82难了!
桂林将对正阳东西巷进行改造
北京香山民国古墓群亟待保护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