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城墙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浚县正月古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浚县黎阳仓遗址入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浚县大伾、浮丘两山文物古迹荟萃,浚县伾山大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浚县明代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无论是文化渊源,还是历史文化遗迹的密集度,浚县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浚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科学规划、分类保护、政策支持、广泛宣传等措施,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浚县更是多管齐下,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升浚县的文化软实力。
科学规划,整体控制。浚县编制了《浚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河南浚县浮丘山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明代古城墙维修加固设计方案》,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具科学性;按照“整体控制,重点保护,注重环境”的要求,将文物古迹区分别划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有针对性地严格加以保护;将东大街和南山街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
出台政策,严格审批。浚县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意见》、《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古城区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定》、《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文件,实行规划委员会审批把关制度,加强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台账,按照类别、属地将工作逐项分解到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并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及古城内有特色的民居,登记造册,建立行政审批制度和文物行政执法巡查制度,定期巡查。
老城保护,稳步推进。近年来,浚县认真做好街区整治、单位搬迁、文物整修等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古城环境,恢复了古城的历史风貌;对老城区10条街巷道路进行整修;投资1350万元,对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一批县直属单位陆续从文庙、千佛寺、城隍庙等文物古迹保护区内迁出;对普查出的10处历史建筑和400多棵古树名木分别登记造册,并制定保护办法;加快老城改造和综合治理的步伐。目前,伾浮路古牌坊“九坊联珠”已落成,伾浮路、怀禹路两侧按照明清风格进行了整治;浮丘山民俗文化广场落成,云溪桥已恢复古桥原貌。
此外,浚县还对境内大伾山、浮丘山、枋头堰等文物遗存点进行了调查,对黎阳仓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大运河浚县段进行了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古城环境,恢复了历史风貌。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浚县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网站”,专门介绍浚县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名胜古迹、古今名人、历代名作、民俗风情等;先后出版了《文化名人与浚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等多套图书和影像资料宣传浚县的历史文化。浚县还十分重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大力向外推介优秀非物质遗产,提升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今年,浚县还将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工作,建立工作台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积极推进。3月,浚县将组织人员对古建筑和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分门别类登记建档,制定计划,保护挂牌;4月,将对《浚县城市总体规划和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进行修订;5月,将启动《浚县东大街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保护规划》和《浚县南山街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任务;6月底,将做好古城墙、东大街宋家大院和西大街翰林院保护工作的方案。
从今年开始,浚县将每年拿出3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协调建筑的修缮补助。同时,实行历史建筑认领保护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使社会资金投入到名城保护事业当中,产生“由点带面”的效应,为名城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泰城南郊发现大型清代民居遗址
50万元怎能吓倒开发商?
山东枣庄“孙氏故宅”将原址修缮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在传承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