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楼下一层,也是讲堂,好像学校课堂一般。案上黄绸铺面,经书平铺,座位齐整。显得庄严肃穆。后有一木梯向上,门禁所止,不得入。

伏虎亭
大殿西面,有一依墙而建的小亭,亭额为“伏虎亭”。亭子正中,一通古碑,显得分外醒目,可惜文字未曾书丹勾勒,字迹勉强可辨”唐伏虎稠鍚宴禅师“。石碑右边是一块世纪初年镌刻的说明碑《稠鍚禅师略传》。文意颇清晰。原来,古人信奉佛教,也有先信仰,再还俗,后又皈依之人。禅师之事迹传为南岳禅院一段佳话,伏虎,洗肠皆有来历。见识匪浅也。

佛塔
既有伏虎亭典故已明,心中暗想还需访寻应该就在左近的洗肠池。不想禅院看着不大,两旁都是僧房,走了一遍,俨然像是研究院一般,只好再向僧人打探。一问才知,现存的寺院很小,不及原先的一半,洗肠池却在大院之外左边的山上。于是,出了院门,沿山路向山坡上走去。路边有一平台,见台上石塔五座。上去一看,原来是寺中五代住持的灵骨宝塔。再行不多久,目光所及,是一条石砌的水沟在山坡上蜿蜒,水沟的尽头显出一汪涧水。不过,水池被后人用混凝土建造了顶盖,像是农田水利设施一般。想来不久也将复原依旧。

残碑
返回禅院,猛然发现大殿的墙上镶嵌了一通残碑,颇有点讲究。应该是清朝官府给寺院地产的确权文书,并不准寺里私自将寺产田亩盗卖以绵香火。虽然已经残缺,但是大意尚存。应该不仅还有文物价值,而且还有对清朝土地所有制的史料研究价值。当然,现行宪法规定土地属国家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和尚们的寺产恐怕也概莫能外。拍得照片,无聊时读读古文字而已。
造访南岳寺,原本是计划之中的宜兴大觉寺游览的顺道浏览,不想却用去了半天时间。连中饭时间都耽误了。古人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就是这个意境吧。匆匆走出寺来,向香烛店老板道了声谢,赶路去也。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