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道与水田
从2013年4月初至12月中旬,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区姜巷行政村南的朱墓村一处建设工地中,通过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一个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良渚文化时期聚落遗址——朱墓村遗址。
从朱墓墩抢救发掘找到了更多的线索
2012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昆山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一个建设项目,对姜巷行政村南的朱墓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昆山县志》(光绪)记载:“右通政朱均祥墓在姜巷里南,俗称朱墓墩。”朱均祥为明朝官员,据村民回忆,埋葬朱均祥的原土墩高约5—7米,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80米左右。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土墩西南开辟养殖场,墩上建有养殖看护人员住房,一直到70年代末养殖场被拆除。之前,土墩上部已被平掉,1977年土墩上部再次被平掉;之后,土墩被辟为养鱼场,土墩西部、南部都被部分挖掉。
项目领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金龙表示,通过发掘确认朱墓墩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与高台墓地,前期到工地参观的浙江考古同行曾经表示,按照这个祭坛与高台墓地的规模,这是一个等级较高的遗存,应该有玉琮等重要礼器。
当考古人员在土墩西部继续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通过钻探调查大致确定了其分布范围,并以朱墓村内东西向小路为分界线,把遗址分为南、北二区,南区约5万平方米,北区约9万平方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左右。从今年4月初至12月中旬的南区考古工作共发掘2700平方米,发现了居住址、河道、灰坑、水井、水沟、水田、墓葬等文化遗迹300多处;其中大部分为良渚文化时期,其次为东周时期,再次为汉代—六朝时期,少量为宋代。出土了罐、鼎、甗、壶、盆、盘、豆、尊等陶器;锛、斧、凿、耘田器、耜等石器;碗、壶、瓶等釉陶器、瓷器与原始瓷、印纹陶以及少量金属器、玉器等,共计800多件。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