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马古道路遇沙溪 集市寺登商贾云集
来源:春城晚报 作者:秦蒙琳 日期:2013-12-18
2000年,一群外国专家经地方文史人员的推荐,来到寺登街实地考察。此后,寺登街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在美国纽约正式宣布:中国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境内同时入选的还有北京长城文化景观、陕西大秦宝塔和修道院、上海欧黑尔犹太教堂。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在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中这样写道:“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茶马古道考察的热潮由此再度升温。如今,沙溪寺登街,这个被闲置在时间之后的小镇,再一次向人们敞开了它封闭已久的心扉。
不成文的规定,10点后的宁静
很多店主人都说,来寺登街开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晚上10点以后回归宁静,就是想要有别于城市的喧嚣,为自己也为客人保持一份寺登街最原生态的乡土气息。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和同行到寺登村采访。那时的寺登村,刚刚作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正式宣布入选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2002年公布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之一。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及剑川县政府正在合作实施“沙溪复兴工程”,对寺登村古街区进行“修旧如旧”。
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而住宿床位又太少。我们到达寺登村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住宿。好心的老板娘让出了她们夫妇俩平时睡觉的大床给我们住,夫妇俩则在堂屋里睡钢丝床。老板娘还特意给我们“开小灶”,提供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饭。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之下,老板娘又亲手烧了用老蚕豆和新豆叶同煮的剑川美食“母子相会汤”。那时候,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还没“入侵”,晚上大家都不出门,静静的夜晚,围在火炉边和老板娘拉家常,仿若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清晨,在寺登村村边一座墙体斑驳的古照壁前,邂逅了一队驮运物资的驮马。赶马人在路上烧了一堆篝火烤洋芋,驮马在路边啃青草。一路走过去,远远地就闻到了烤洋芋的香味。还不等我们走到火堆前,赶马人已经热情地招呼我们吃洋芋。于是,我们伸出冰冷的双手,哈着满嘴的热气,抱着刚烤熟的洋芋吹吹打打,咬一口又沙又糯、满嘴喷香,顾不得脸上黑乎乎的狼狈相,早已幸福得不知身在何处。
如今的寺登街,已经拥有了近60家客栈和咖啡吧,大家却都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咖啡吧晚上10点打烊,客栈也要求客人晚上10点前必须回店,在房间里不能大声说话。走进寺登街的客栈、酒吧,总让人感觉到特别的安静,客人们不是在埋头上网,就是在坐着发呆、晒太阳,享受静谧得似乎流淌在时空之外的时光。在寺登街一家客栈做“义工”的成都女青年小郑说:“寺登街比过去是喧闹了一些,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有很多古老的东西值得游客留下来。”
盐马集散重镇,每三天就赶集
直至民国年间,沙溪仍是“茶马古道”上的盐茶集散地,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沙溪寺登街一带形成了四方街、兴教寺、魁星阁、古戏台等古建筑群。马店、铺台、街面、寨门一应齐全,往日盐马古道上的盐马重镇规模至今依稀可辨。
沙溪古镇历史上曾是盐马集散的重镇。1986年,沙溪鳌峰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使沙溪有考古发掘资料佐证的历史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公元649~920年)、大理国(公元902~1053年)政权在西南兴起,沙溪作为盐马古道上的重镇,起到了南诏、大理国与吐蕃间的交融缓冲作用,也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过渡地带。沙溪境内沙登箐、石宝山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窑就是最好的证明。分页:[1] [2] [3]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