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曹庄出土的隋唐墓葬是隋炀帝与萧后的最后埋葬地。”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召开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认定了这项重大考古发现。自今年4月隋炀帝墓志出土后,公众对于扬州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出土的“新隋炀帝墓”,关注度持续升温。之所以称之为“新”隋炀帝墓,是因为此前扬州槐泗镇、陕西武功县和河南洛宁各有一座隋炀帝墓。一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会被屡次迁葬?到底哪个才是他的真墓?隋炀帝又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这些疑问不但没有因国家文物局的一锤定音而平息,反而引起了公众更大的兴趣。墓志出土发现隋炀帝墓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产项目位于扬州市中心西北的西湖镇司徒村曹庄。
11月底,“新隋炀帝墓”已经在扬州家喻户晓,出租车司机很快便把记者拉到了那里。此时,考古发掘现场已搭起了一座简易房,隋炀帝和萧后的墓被罩在房子里。房子周围几千平方米的土地,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驻扎在现场的扬州市文物考古所专家薛炳宏告诉记者,今年3月发现墓葬时,这里堆的全是建筑垃圾。中星海上紫郡工地所在的曹庄是扬州市四个重点文物保护区之一,不时会有汉墓出土,所以房地产项目一开工,考古工作组便按规定进驻施工队。3月份,这里刚刚做完拆迁,遍地都是砖头瓦块。不过,考古人员还是敏锐地从众多现代建筑材料中发现了一些老砖。“这砖一看就不是现代的,特别大,三十多厘米长,七厘米厚。”薛炳宏一边说一边向记者比划着老砖的大小。起初,考古人员以为这不过是个古砖窑遗址,或是一座普通墓葬。
可当众多高等级文物出土后,他们意识到这个墓葬主人非同小可。由于各地风闻而来的记者和参观者络绎不绝,扬州文物考古所在简易房中布置了一个小展览,把墓中出土的主要文物照片,依次张贴在墙上。“这是一号墓里陪葬的陶俑。这是天子巡游才用的玉璋。这是二号墓里出土的青铜编钟编磬。这是隋唐时期特有的青瓷砚……”对于这些新出土的文物,工作人员如数家珍。在出土的100多件铜器、玉器、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完整的十三环金玉蹀躞带。“蹀躞带就是装饰性腰带。”薛炳宏告诉记者。上世纪,西安何家村曾出土过一副“九环蹀躞带”,但像这样的十三环蹀躞带还是首次发现。十三环蹀躞带是在一号墓主墓室里发现的,出土时已经散了,所以无法判断它下葬时是围在墓主人腰上的,还是摆在墓中做陪葬的。《隋书·李穆传》中记载,北周末年,天下大乱。北周元老李穆的儿子,曾劝李穆拥兵谋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隋文帝),盖天子之服也。”
这段史料明确记载“十三环金带”乃天子之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十三环金带”就是刚刚出土的十三环蹀躞带。除此之外,一号墓中发现的四件鎏金铜铺首也不是寻常之物。“铺首”就是我们俗称的门环。薛炳宏告诉记者,这四件铜铺首直径26厘米。此前只在陕西大明宫遗址出土过与它大小相近的铜铺首。随着墓葬的发掘,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着,墓主人的身份非比寻常。不过出土文物虽然不少,但人们在一号墓中并没有发现棺椁和骨骸。经考古人员仔细发掘,才在泥土中找到两颗牙齿。4月10日,墓志出土,大家才知道,墓主人竟然是隋炀帝杨广!4月10日夜里,刘庆柱接到国家文物局的电话。“他们说扬州挖出隋炀帝的墓志来了,让我去给看看。”刘庆柱说。这样的邀请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国内顶尖的考古专家,刘庆柱曾多次参与重大考古发现的认定。
2010年轰动一时的曹操墓,他就是主要认定专家之一。第二天一早,刘庆柱就搭早班飞机来到了扬州。出土的墓志风化严重,大多数字迹已漫漶不清。不过,墓志右上角的“关键字”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扬州文物考古所给媒体提供的新闻通稿上写道:墓志上已识读出的志文为:“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看过墓志,刘庆柱认为此墓为隋炀帝杨广之墓,应当没错。他说:“志文虽然断断续续,但主要信息与史料吻合。墓志中的‘贞观元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可以判定此墓志至少是贞观元年以后雕刻的。”志文公布后,很多人注意到墓志中“隨故煬帝”的“隨”字竟然多了一个“辶”。刘庆柱说:“这种写法确实比较少见,不过古文中经常有通假字,这倒也不是什么怪事。”记者在北京大学教授袁刚著的《隋炀帝传》中,看到一段对“隨”字的解释:隋文帝杨坚灭北周称帝后,立国号为隋。北周时,杨坚的封地叫“隨国”。“隨”字的走之旁有奔跑之意,杨坚认为不雅,于是下令去掉“辶”,改“隨”为“隋”。这样想来,修墓者将“隋”字雕刻为“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虽然隋炀帝的墓志已经出土,但刘庆柱认为还不忙确认这就是隋炀帝墓。“史书上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将去世的萧后与炀帝合葬。当时,二号墓还没有发掘,我觉得还是发掘后,看看是否有萧后的合葬墓,再做判断更为稳妥。”刘庆柱对记者说。不久,考古人员果然在二号墓中发现了一具女性的骨骸。江都宫之变隋炀帝是怎么死的?隋炀帝墓的出土,激起了人们对一千多年前那场宫廷政变的兴趣。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这场纠葛着逃避与自弃、阴谋与背叛、血腥与杀戮的宫廷大戏,远比今天任何热播的宫廷剧更加精彩。大业十二年(616年),由于连续三次发动征辽战争,滥用民力,隋朝天下已经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年元旦大朝会,竟然有20多个郡的朝集使(各郡每年进京报告郡政、财经情况的官吏)因为起义军阻隔道路而无法赶到东都洛阳。这些起义军中,最著名的就是——瓦岗军。此时的隋炀帝已无法控制北方的局势。面对危如累卵的时局,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正常。据《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十二年大业殿西院发生火灾,炀帝“以为盗起,惊走,入西苑,匿草间,火定乃还。”可见当时的他已经是惊弓之鸟,草木皆兵。当年八月,江都新造的龙舟抵达东都。对中原政治局面完全丧失信心的隋炀帝不顾群臣反对,打算放弃北方退居江南。隋初,年仅20岁的杨广曾坐镇扬州,兴兵讨伐南朝的陈。平陈后,为了控制南方的局面,杨广坐镇江都,一呆就是九年。可以说,扬州是隋炀帝政治上发迹的大本营。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