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贵州黎平县六百年的沧桑
来源:贵阳日报 日期:2013-12-5
西门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原府城在此设有西城门,因此得名。东连福寿街,西接五开路,双车道,混凝土路面。清代设有正西厢,西门城墙有镜光石,透明如镜,鉴人毛发,传闻逼视之,已故先人亲友,历历在目。街道北侧坡垴原建有城隍庙,民国时期,黎平县警察局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城隍庙毁改建药材公司。1971年西门街改为幸福路,1980年恢复为西门街。
徐家湾,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因住地居民多为徐姓,巷道内多水塘,道路湾曲,因此得名。原徐氏宗祠建于此。南连福寿街,西接五开路。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通行小汽车。巷道口建有电影院。
易家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住户多易姓,因此得名。东接福寿街,西连五开路。1971年易名为人民路,1980年复称易家街。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贡院社区所辖。
福寿街,原名复述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因街道原建有复述堂(印刷),因此得名。后以吉祥之意更名为福寿街。举人彭汝畴家住址。南接平街,西连西门街,双车道,混凝土路面。隶属德凤镇,为成德社区所辖。黎平县城关二小、县电影院位于街道西侧。原复述街一段今因修建城中休闲广场,街道无存。
西门屯,位于黎平县城西门外,明代为屯兵之地,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蔬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有何腾蛟墓庐,民国十六年(1927年)湘西陆军上校周曰痒游何公墓时,于河对岸石崖题“浩气长存”摩崖,系郡人李春华手迹。有五开路过境。
西门冲,位于黎平县城西门外之山谷中,因此得名。村民沿公路两侧而居,多为外乡迁入住户,呈点状聚落。昔于谷口处西门江上架设有一座桥梁,名诚德桥,由梅友月捐资修建,是黎平城出至西部地区的唯一通道。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
苗书院,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清末至民国初年,由公私合办苗书院,亦称黎平第二高等小学,招收农村苗、侗、汉等民族农民子弟入学就读,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蔬菜村和兰花园社区所辖。
兰花园,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原先两侧坡地多长兰花,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兰花园社区所辖。通行汽车。
钟家湾,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南门内侧。为钟姓居民住地,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南泉社区和民胜村所辖。
三眼塘,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南门内侧。这里原有3眼水塘,蓄水养鱼,因此得名。原南门书院,也称黎阳书院,设在其境内。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南泉社区所辖。通行汽车。
鼓楼坡,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坡顶原建有鼓楼1座,因此得名。文革时期鼓楼被拆毁,遗址尚存。清代设有南隅厢。西南部昔时建有关帝庙,现为文广局办公地,东面原建有钟阁楼,亦称花炮楼。1971年改为南大路,1980年恢复为鼓楼坡。有石级步行道通往县城南门和南泉山。
左所坡,位于黎平县城区东部的坡垴上。原五开卫设前、后、左、右、中5所屏障卫城,在此地设置左所,因此得名。南接平街,东连董家塘(含王家湾)。左所坡西面,原建有唐氏宗祠,现为职工宿舍。
东门坡头,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东部,东起于东城门口,西接东门街,因位于东门坡头,因此得名。昔于坡垴上建有一座鼓楼,早年毁。清代设有清平厢,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设有东门集贸市场,现为居民街区。
荷花塘,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中部。原为府学宫泮池,左设礼门,右设仪路,塘中原建有休闲小亭,塘里种植荷花,因此得名。清光绪年间,设有振文义学;民国时期,黎平县长林盛元督令刑徒开挖学宫坡土,填平荷塘,辟为街道,设立市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集贸市场移往别处,现设为广场。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土豪劣绅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南接平街,东连二郎坡。县城关一小(府学宫、孔庙)在其街段境内。
二郎坡,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中部。这里(药店后面,一小下坎)原建有大郎庙和二郎庙,纪念李冰父子,因此得名。南连荷花塘,东接东门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位于二郎坡52号。对面为黎平会议纪念馆和两湖会馆。街道为石板路面,步行街区。民居为明、清时期四合院古建筑,户门吊挂古式彩灯。昔建有周、胡、宋氏三座祠堂。
东门街,片名翘街,因位于黎平县城东部,因此得名。清代设有东隅厢、庆远厢。明、清和民国时期,曾设“长安市”集贸市场,无日不之,俗称“百日场”,原是黎平城最繁华街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为中共黎平县委会驻地。南连二郎坡,东接东门坡头,街道两旁民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古朴典雅。街道为石板路面,步行街区。户门吊挂古式彩灯。
翘街,俗称扁担街,位于黎平县城东部,含荷花塘、二郎坡、东门街、东门坡头4个街段,因街道中间低,两头高,形似金银翘宝和农家扁担,因此得名。街道两旁房屋多为明、清古代建筑,砖木结构,雕梁画栋,俗称窨子屋。每栋房子之间砌有封火墙隔绝,以防火灾。现已开发为旅游区。
贡院坡,位于黎平县城中部。清雍正时期,黎平府于此坡垴设置考棚(即贡院,亦称试院),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因此得名。南接平街,北连开泰路。坡垴上原建有中山纪念堂和关帝庙,因年久失修垮塌。该处原称伯巷子,设有武官考场和箭道。2009年扩建为休闲广场,立有高层侗乡鼓楼,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C
黎平县城里的古井,就是黎平府留下的眼睛,含情脉脉,分外迷人。
在黎平古城的63条街巷中,都有不同形状的泉井,据考有名的泉井就有72口。
黎平建府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不乏可圈可点的英雄豪杰,名人雅仕,明黎平置府后即设立府学,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黎平府学出贡生116名,明中叶后府学持续发展,书院兴起,人才辈出,至清末黎平府有文举人184人,武举人52人,文进士22人,武进士8人,贡生若干,先后涌现了龙起雷、梅友月、何腾蛟、朱万年、胡长新等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也层出不穷,著名的有吴文彩等,大量诗文行世,不少收录于《黔诗纪略》而传世。这与泉井的滋润密不可分,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人,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记载和传奇故事,形成了独特而浓厚的井文化。为黎平县城人民的生息繁衍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灵气,
其中,最久负盛名的当属神鱼井。据说明代何腾蛟家就在城南神鱼井旁,传说他出生之日有双鲤飞入,说是井里神鱼的化生,其父何东风给他取名为腾蛟,该井也因此得名,何腾蛟于天启元年科考中举,历任河南南阳知县、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等,豫、楚、川、黔、粤等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在清兵入关占据大半河山的危难时刻,他联合李自成余部,抵御清军,一度收复湖南大部。后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他面对清军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头可断,心可剖,志不可夺”,绝食就义于湘潭流水大埠桥边,时年仅57岁。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堪称万世不朽之楷模。为此,南明永历帝为其亲举祭奠。追封其为“中湘王”,谥“文烈”。就是作为敌对方的清廷,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赠谥“忠诚”,并敕建礼祠与坟墓。嘉庆庚午年(1810年),黎平知府沈乐善题“黔南正气”四字,刻石嵌于黎平城三排路石牌楼上,以昭宏远,郡人皆以何腾鲛乃黎人为荣,世代景仰。有一楹联“大埠挢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黄土壮山河”充分表达了古城人民对何公的敬意。分页:[1] [2] [3] [4]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