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张家口历史文化概述
来源:新浪博客 日期:2013-12-3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瓦剌将俘获的英宗由野狐岭放回。英宗回京师后,被尊为太上皇。但他不甘心退下皇位,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政变,废代宗为郕王,并杀害了正直忠贞的兵部尚书于谦等人,改年号为天顺。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驾崩后,其子即位,为明宪宗。宪宗即位后,对其父英宗所制造的冤案进行彻底“平反”,恢复了代宗的皇帝封号,为于谦等人昭雪。并令怀来守臣重修土木之祠,立碑记事,不忘昔日英宗远贤臣,用奸佞,导致丧师辱国的惨痛教训,在土木之祠内塑于谦之像,并立碑名扬后世。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题写匾额。祠堂屡毁屡建。到今天主体建筑犹存。
土木之变的教训,引起明王朝对边防守备的重视,于是景泰二年(1451年)筑新保安城,并将保安州治所由今涿鹿城移至新保安,直属京师。新保安城建筑长达13年之久,城高3丈2尺,基厚1丈6尺,周围1240丈,城外还有护城河。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鸡鸣驿
鸡鸣驿,又称鸡鸣山驿。坐落在河北省怀来县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鸡鸣山下。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鸡鸣驿村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驿因山而得名,因驿而设城,以驿名定城名。据专家考证,鸡鸣驿是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
鸡鸣驿所处的驿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秦始皇为巡视六国,整治为“直道”,汉代为商贸交流,扩展为“古北平西北干道”,辽代成为连接析津府(今北京)的“五京邮路”,各朝代的扩展延伸,使之成为东经居庸去燕、冀,西至大同、新疆,南通飞狐、紫荆关,北达库仑、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商贸的必经之路。元代创建初期,就曾在这里设立过“站赤”和“急递铺”,负责军政消息的传递。
明代为抵御残元势力的南侵,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此设立了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辖的鸡鸣山驿。它是宣府镇内外长城间的“极冲”军事驿置,是宣府进京的最大驿站。成化六年(1470年)鸡鸣驿始建土垣,十七年(1481年)筑堡卫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为敌攻毁,隆庆四年(1570年)春,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加厚加高,并在城墙内外侧镶包青砖以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城垣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六百九十九丈,垣高三丈五尺。
从元代设驿始,驿城兵丁驻防从未间断过,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怀来县志》记载,到清朝末期驻兵最多时,驿城驻兵总计达300多人,月耗米493石,饲养驿马82匹,年支马料44石,驿站年支饷银3287两。由此可见,鸡鸣驿城当时在清廷所有邮驿站中的位置已非同一般。
民国三年,北洋政府撤消全国驿站的决定,宣告了鸡鸣山驿驿站政务的终结,并改名鸡鸣驿。
驿城总体呈正方形,东西长约467米,北南宽达463米。墙体为内外青砖包面夯土结构,底宽在7至9米之间,顶宽在4至5米左右,墙体通高约12米。四面城墙上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26个墙台和东西两座城门,墙台上建有12座更铺,作为夜间值勤兵丁之哨位。墙体顶部外侧密布垛口,间距3.5米。垛墙上有瞭望孔、射击孔和排水孔道。北墙体中部平台上建有双层木结构的玉皇阁,南墙体中间平台上,建有寿星楼。玉皇阁、寿星楼成为驿站最高的瞭望台,蔚为壮观。全驿城占地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驿城内共有两条贯通东西的大街,其中靠南侧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街是前街,靠北侧连接东西城门的大街为后街。在东城门以西约80米、西城门以东约110米处,各有一条连通前后街的南北向街道,将全城按“井”字不均等地分为三区九块。城内紧挨城垣四周有宽近7米的环城道路,平时方便城内交通,战时利于迅速调集兵力运送器具登城防守。驿城内前街是最主要的街道,宽约9米,两旁建有各类店铺、门面、作坊以及老爷庙、财神庙、城隍庙等庙宇、戏台及大户人家的居所,是主要的驿站区。清末,前街曾有“商贾一条街”的美誉。庙宇墙壁上还画着很多壁画,前街中区集中分布着观音庙、龙王庙、三观庙和公馆院、贺家大院。公馆院是过往官员下榻的地方,为南北纵列的三进院落,与此院隔街相对的是杠房,为停放本驿和过往官员车、轿之处。贺家大院因八国联军进京时慈搐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在此院居住过而格外引人瞩目。据说,这座院落是当时全驿城的心脏部位,即驿城总署或驿丞署所在地。后街宽约8米,古建筑较少,只有永宁寺、文昌庙和泰山庙、三义庙、马王庙及驿站马号。
驿城的南城墙外,有一条宽约5米的东西向道路,俗称“官道”,是原来的驿道。当时从宣府、新保安辐射过来的驿路就通过这里进出城池。而且为保证驿路与城池的方便接壤,驿城筑建时东西两座城门不是开设在东西城墙的中间部位,而是有意偏向城池东西轴线的南侧。西城门500米处,紧靠驿路,建有一片房屋,是专供过往客人休息住宿的地方。
自鸡鸣驿设置到裁驿前的600多年里,驿城内的古建筑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各种古代庙宇基本齐备,店铺造型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裁驿后到今天的90多年里,由于各种原因给这座供后人凭吊研究的城池带来了重创。城墙内墙坍塌,外墙包砖脱落,部分地段出现残断,古代庙宇只剩六座,古代戏台只剩二座,古代店铺和民居自然坍塌,拆改严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鸡鸣山
鸡鸣山素有“飞来峰”的美称,坐落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境内,海拔1128.9米,占地17.5平方公里。山顶建有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是道教中的一位神仙,她的行宫称为“奶奶庙”,人们祈求她赐子赐福,故鸡鸣山又叫奶奶山。
鸡鸣山孤峰独秀,伟岸挺拔,气势雄伟。山上怪石峥嵘,谷深壑幽,漫山草木,郁郁葱葱。夏秋之际,更有浮云环山,雾霭缭绕,远远望去,鸡鸣山有时象玉带缠腰,有时若云中奇峰,宛如仙境。从山门沿石头铺成的“之”字形小路盘旋而上,依次可观赏到三楼四柱牌坊、山神庙、萧太后亭、鸡鸣石、观音院、龙骨岩、永宁寺、五指峰、骆驼岩、寿龟峰、朱砂洞、锁路门、避风桥、南天门、玉皇阁、西顶碧霞元君殿、东顶观日台等几十个优美景点。鸡鸣山的最高点为顶峰玉皇阁旁的平石台,登临其上,举目四望,四周绚丽景色尽收眼底,特别是在有雾的季节或是雨后初晴,山上的奇峰怪石淹没于云雾之中,如同大海上的礁石在波涛中时隐时现,百态千姿,别致有趣。登上东山观日台向南俯瞰平原,使人油然生出极天之感。洋河、桑干河像两条白练,汇聚到碧玉般的官厅水库,山脚下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古驿站鸡鸣驿更是清晰可见。向北眺望,下花园城区尽收眼底。置身于顶峰与断崖之间的避风桥上,凭栏四顾,脚下云雾缭绕,身似悬空,仿佛来到了蓬莱仙境。桥面上有块巨石,俗称避风石,人立其上,即使山风劲吹也不觉察。
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圣宗、辽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过鸡鸣山,观赏北国风光。鸡鸣山顶还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一通古碑,碑文中有:“唐太宗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即是说鸡鸣山为唐太宗所命名。清圣祖玄烨自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1696-1706年)的十年间,曾四次驾临下花园,两次登临鸡鸣山。
鸡鸣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山上原有庙宇112间,建筑面积1300多平米,塑像200余尊。这些庙宇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231年),并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续修,殿堂气势宏伟,翘角飞檐精雕细刻,色彩绚丽,艺术价值很高。据记载,辽代萧太后摄政期间,在鸡鸣山下修建上、中、下三处花园,为辽国的皇家园林。下花园因此而得名。萧太后惧热,为了消暑,在鸡鸣山上修筑了凉亭,人们把这个亭子称为“萧太后亭”。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年)创建永宁寺,又叫中寺。元朝世宗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京师地震,鸡鸣山为震中,致使庙宇毁坏。当年,太师右丞相秦王伯颜答刺罕自己出资修复永宁寺,修筑避风桥,重塑佛像等。工程竣工后,聘请西域高僧宣讲佛法,为国祝福。
涿鹿县
涿鹿之野是4700多年前黄帝与炎帝进行阪泉之战,黄炎联盟与蚩尤进行涿鹿之战的地方,为中华第一古战场。涿鹿之野即今涿鹿县矾山一带。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发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兵,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记载,涿鹿之战后,黄帝在涿鹿“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开创了“千古文明开涿鹿”的千秋伟业。
相传居住在陕西的炎帝、黄帝两部族相邻而居,都比较强大。黄帝居于姬水,炎帝居于姜水。为了寻找开阔肥沃的定居之地,黄帝部族向东迁徙,东渡黄河,沿太行山千里跋涉来到了桑干河下游的涿鹿一带。与此同时,炎帝部族也相继东迁。炎帝部族沿黄河南岸向东行进,到达今山东一带,与蚩尤部族发生了战争。炎帝敌不过蚩尤,便跑到涿鹿向黄帝求助。黄帝不愿参战,两部族在阪泉打了三仗,炎帝族大败,史称“阪泉之战”。经过阪泉之战,炎帝归顺了黄帝,结成了以黄帝为首的部族联盟。这时蚩尤也追到涿鹿,并修筑了营寨,号称蚩尤寨,准备与炎黄联盟争一高下。黄帝炎帝部族联盟,在涿鹿之野与蚩尤部族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山海经·大荒北经》是这样说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场被后人神话了的涿鹿之战以黄帝胜利而告终。蚩尤死后,其部族一部分归顺了黄帝,一部分南下和土著的苗蛮部落合并。战后,炎、黄、蚩三部族结成一体,定居在桑干盆地,日益强大,合符釜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唐代大诗人胡曾在游涿鹿山时,曾对这场战争发出如下感慨: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现在涿鹿之野还有一处高地,传说是黄帝指南车的停车台。发生于涿鹿之野的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战争,不仅是我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我国军事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城
黄帝在涿鹿建立城邑,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最权威的为《史记》。《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他史志如《魏土地记》载:“下洛城(现在的涿鹿城战国时旧称)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晋书》云:“黄帝都于涿鹿。”唐代《括地志》记道:“涿鹿本黄帝所都也。”这些历史文献都说明,涿鹿是黄帝所建中华第一都城的所在地,是4700多年前华夏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涿鹿黄帝都城的建立,是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北宽南窄,相差30米,北墙长540米,南墙长510米。东西相差50米,东墙长500米,西墙长450米。面积约300亩。黄帝城东、西、北城墙保存较完整,南城墙有几处豁缺,东南角坍塌于轩辕湖水中。城墙外沿为叠土,内沿为夯土修筑。夯土层厚15厘米。城墙上顶宽2.5米,下底宽10米,高6米。最初时只有一座南门,后来为城内百姓吃水方便又开一东门,如今两门都成了豁口。
1998年对黄帝城进行了发掘,从出土的陶鼎、陶壶、陶豆等遗物及城墙的发掘结果分析,城址的建筑年代当为战国、汉代。但城址下叠压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黄帝在此活动是可能的。
黄帝泉
黄帝泉位于黄帝城东500米,传说是黄帝濯浴的地方。黄帝泉又称阪泉、矾水。关于这眼古泉,史籍多有记载。《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汉书·刑法志》说:“涿鹿在上谷,今现有阪泉池、黄帝祠。”晋《太康志》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
黄帝泉有许多神奇之处。池底有状如北斗七星的七个泉眼,据测源于5000米深处,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竭,天涝不外溢。水温常年保持在12.5—13.4℃之间。水深色如沉墨,掬起晶莹清澈。
当地人也称黄帝泉为“黑龙池”。相传阪泉之战初期,炎帝让兵士们从山上砍了许多干柴堆在黄帝城四周燃烧,大火熊熊,烈焰冲天,城内人被烟薰火烤得乱做一团,眼看城池就要丢失。忽然,从黄帝濯浴的泉水中飞出一条腾云驾雾的巨大黑龙,黑龙飞到黄帝城上空张开如盆大口喷出瀑布一般泉水,很快将大火浇灭,之后又钻入泉中。为表彰黑龙的解围之功,黄帝赐名此泉为“黑龙池”。后来,人们在泉边盖了一座黑龙庙。塑像时黑龙坐北面南,而黑龙却自行掉过来面北而坐,几次掉过去,都又掉过来。人们说,应龙本是天上管雷雨的神龙,因在涿鹿大战中杀了蚩尤,致使许多人伤亡,涿鹿大战后被罚不得上天。他面北而坐,是因为他时刻关心黄帝的事业,想念他的家园黄帝城。现在黄帝泉边又盖起了龙王庙,庙中塑像依然是那位黑脸应龙。
三祖堂
涿鹿县的矾山镇,它在5000年前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黄帝、炎帝、蚩尤争战、融合、建都立业的地方,黄帝城旅游区有中华三祖堂、轩辕湖、黄帝城遗址、黄帝泉、炎帝营、蚩尤寨、蚩尤坟等23个景点。我们先到它的第一个景点叫中华三祖堂,在它的里边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帝三位祖先的塑像,在《魏土地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下洛城(今涿鹿)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黄帝、炎帝、蚩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中的黄与我们历代帝王所说的皇不同,这是因为它宽厚有德,厚德为土,由于他是以土德王,而土的颜色是黄色,因此我们称他为黄帝,之所以叫他是轩辕黄帝,是因为它与造车有关,车的长本为轩,横本为辕,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尊称它为轩辕黄帝。炎帝是农业的老祖宗,中医的祖师爷,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农氏尝百草,一日中百毒之说就说的是他们。燧人氏把火引用到了原始农业生产当中,而刀耕火种还应首推炎帝,由于他与火有关,而且是火上加火,因此我们称他为炎帝。这一位是蚩尤帝,蚩尤的解释是一条罪恶的虫子,这是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下对蚩尤的一种错误评价,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国家、民族、阶级,他们之间的战争也只是为了生存而战,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因此也就不能用我们现在所说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点来论英雄,其实蚩尤率领的九黎集团是当时力量最为强大,生产力发展最先进的部落联盟,因为战败了,后人就把他贬为反面人物,现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公开称蚩尤是他们的祖先。
涿鹿之战奠定了中华一统的基础。在涿鹿之战后,黄帝召集各部落的首领在现在釜山上召开了第一次政治大联盟会议。在这次会议中,黄帝塑造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物龙。我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要说起龙的由来,就要与下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动物的头联系起来了,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各部落所信奉的一种图腾,如果单以一种图腾为象征物,别的部落肯定是不同意的。在这种情况下,黄帝把各部落的图腾取其一点归纳在一个动物的身上,这就是龙。龙是由狮头、羊须、马鬃、鹿角、鹰爪、鱼鳞、蛇身、鱼尾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称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的由来。
黄帝经过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之后,统一了北方各大部落联盟。天下一统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在涿鹿山边建立了中华第一座都城,在黄帝建都之后就开始了中华文明的大创造。“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时候的一位文官,是汉文字的第一发明人。“指南车”是黄帝手下一位叫风后的大将创造出来的,在弥天大雾中指挥方向,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迎日推策”,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发明了黄历,黄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制礼乐”打击乐器发明了12音律,“铸鼎”定刑律,在黄帝的时候就有了刑法,叫人们要依法办事。上面这位漂亮的妇人是黄帝的原配妇人嫘祖,她使我们祖先脱掉了树叶和兽皮。
崩葬桥山。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就是说黄帝死后葬在了桥山,那桥山在什麽位置上呢?在《魏土地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此处即是黄帝的陵寝地,通过历史记载,地理结构考证,证明史记中所载的桥山是现在涿鹿县温泉屯乡里虎沟村的桥山,历代的不少帝王都曾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那就是说只有到达涿鹿,才能登上桥山,才能以三牲祭黄帝,这就很明确地说明涿鹿的桥山是真正的桥山,黄帝崩葬之地。
“冶金治兵”蚩尤部落在打造军器,制造青铜器,蚩尤墓现今在我们国家有数处,为什么一个蚩尤帝会有这么多坟墓呢?黄帝把蚩尤分尸七段,它的后人把它分埋各地,另外九黎战败后,他的后裔不断迁徙,在迁徙的沿途建一些异冢,纪念他的祖先,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涿鹿现在就有三座蚩尤墓,最近在西蚩尤墓已经发现了真的墓葬,但没有发掘。有的专家认为,涿鹿县塔寺村的蚩尤墓是他的真身墓。
涿鹿之战,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山东的,历史把这场战争叫“登九淖伐空桑”,九淖指的是九股水入海造成黄河泛滥,空桑是炎帝一座城的名字。这三个寨子是蚩尤三寨,是当年蚩尤部落安营扎寨的地方,它按地势可分为南寨、中寨和北寨,北寨是前沿阵地,中寨为指挥中心,南寨是后勤保障基地,作战易守难攻,这三个寨子的遗址在现在的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在北寨的南端有一株1200多年的似榆非榆的无名怪树,为什么是怪树呢?是说它的树叶和树身均与我们的普通榆树相同,但到秋天便会在这棵树上结一种黄色的浆果,榆叶与浆果混生,蔚为奇观,当地老百姓也称它为“蚩尤怪树”。
炎帝在现在的东灵山上制药和采药,“艺五谷”教人们学种地、播种五谷,这种工具叫耒耜,是现在所使用的犁的前身。“焚林垦荒”,炎帝把森林和荒草烧成灰以后,成为肥料,开垦荒地、刀耕火种。
另一场战争叫“阪泉大战”,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战胜炎帝,炎帝归顺于黄帝,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炎黄联盟。黄帝并没有像对待蚩尤那样把他杀死,而是把他撵到了湖南一带,所以现在湖南建有炎帝陵。
桥山
桥山位于涿鹿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中,巨大拱形石桥,飞跨涧谷,巍然屹立在高山之巅。其势由西向东南横空飞架一道深渊之上,此山因此而得名。
这里也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黄帝崩,葬桥山”的黄帝陵寝地。历代不少皇帝都曾“辛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祭皇帝”。有北魏的拓跋珪、东晋的司马德宗等。
蚩尤寨
蚩尤寨为炎黄蚩三祖在涿鹿大战时蚩尤安营扎寨的地方,可谓京西第一古兵寨。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南3公里的一处黄土崖上,为三所犄角互恃、紧相毗连的土寨残垣,分南、中、北“三寨”。南寨东西宽72米,南北长100米,其西墙、北墙尚存,东墙残存一小部分。中寨距南寨200米,只留西南角少数残垣。北寨距中寨300米,呈长方形,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20米,西北东三面墙尚存,南墙残存二段,高3-8米,夯层清晰。
蚩尤寨出土文物有陶器和石器等,陶器以夹砂、灰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粗绳纹、篦点纹、压印方格纹等。陶器有鬲、釜、罐、盆等。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镞、石斧等。传说蚩尤寨是在涿鹿之战中蚩尤城被应龙蓄水冲毁后,又在城西高土崖建造的。当时战争形势对蚩尤不利,蚩尤从蚩尤城败退后,躲在这三个寨子里,继续与黄帝作战。据考证,北寨为前沿阵地,易守难攻,南寨为后勤供应基地,中寨是蚩尤当年的指挥之处。当时,黄帝虽然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在对蚩尤寨的攻击中,又受到蚩尤的顽强抵抗,久久不能攻下。后来,黄帝想了个法子,从寨子外面挖掘地道,一直把寨子掏通了,黄帝的士兵得以里应外合,才把蚩尤寨攻破。
合符坛
《史记》记载,黄帝在涿鹿之战后,曾“合符釜山”。符为古代信物。合符,即黄帝与各部族首领会盟议事,并公推黄帝为各部落共同的领袖。这次合符盛会,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是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统一的基石。
“合符文化”是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合作、冲突、融合而共同创造的一种中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理念。合符文化即融合文化、和谐文化、团结文化、统一文化,它体现着凝聚的力量,是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永不衰落、历经艰难而永不败退、历经兴衰而永不泯灭的最基本、最坚实的思想文化支撑点。
釜山,位于涿鹿县西南,远看象一口倒扣的深锅。釜山上至今仍留存着古合符坛,四周有镇石,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正方位。坛上有丹墀地,为黄帝祭天的场地。内有合符石,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淋,石面上的图文已风化模糊,但仍可辨认。在合符坛的遗址里,仍留有大量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不仅是涿鹿的人文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蔚县
蔚县历史源远流长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县在壶流河流域,不仅有相当于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距今约六千年)、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的文化遗存,而且还有夏和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古老的文化积淀无疑让蔚县散发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浓浓气息。
殷商时期为代国,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设代郡,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1913年改州为县。这里是燕赵旅游胜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旅游景观的补充和延伸。
悠久的历史,为蔚县留下了大量令人惊叹不已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物遗留存780余处,古建筑保存最多,达5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有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代王城遗址及汉墓群,省级保护单位19处,馆藏文物5600多件。
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明洪武十年重修的蔚县县城,是京西现有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城内的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单位8处,县级保护单位7处。这些带有辽、元、明、清各时期建筑风格,体现儒、释、道不同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群,连同县城周边的国家级保护单位代王城遗址、罕见的融三教文化为一体的重泰寺,保存完好的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书院,及遍布全县的古建堡、古民居、古戏楼等,构成了蔚县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赢得了“地上博物馆”的美誉。
蔚县古建以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为主。古有“八百庄堡”之说,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奇观。凌登五台山顶,俯阅平川,从南山脚下,排到北部丘陵,城连着城,堡套着堡,连堡成镇、城中建城、堡里套堡,气势恢宏,气象万千。蔚县庙、宫、观、寺、院、庵、祠、塔数量位河北省之首。集中了辽、元、明、清、民间年间的古庙宇具备种类齐全、结构奇特、彩绘精美的特点。境内每有村寨庄堡,便有古戏楼,形式多样,种类齐全。面观戏楼三面观戏楼、穿心戏楼、排子戏楼、灯影戏楼、家院戏楼,娓娓观来,令人目不暇接。古民居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于一体,可见四合院、四进套院、九连环院等。暖泉镇西古堡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为一体,呈瓮城形制结构。内存明清风格民宅180所,较大连环套院5所,规整四合院49所。地藏寺分上下两层,为天井式建筑。上层建有藏殿、大殿阎君殿、鬼王殿、观音殿、三义庙、马神庙,钟鼓楼;下层建有12个全砖券窑洞。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蔚县的古建筑可谓奇多。
宣化府
宣化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州,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六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宣化为历代军事重镇。有“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之称。《宣化府志》记载:“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明代为九边要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号称“九边之首”。从明英宗开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级别高于都指挥使的镇守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原万全都司最高长官、正二品大员都指挥使,也直接隶属总兵调遣。宣化府军事工事坚固。历代修筑墩台1948座。据志书记载,仅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就达70余次。乾宁元年(894年),太原李克用大举出兵攻幽州,并占领武州。元太祖八年(1213年),铁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乐八年—二十二年(1410—1424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驾巡宣府镇城。正统十四年(1449年)6月,蒙古族瓦剌答部入侵宣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宣府,巡抚朱之冯自杀,总兵王承允迎降。在宣化历代战役中涌现出了一批如于谦、杨洪、罗亨信等文武兼备、忘身爱国的忠烈之士。
宣化曾是京西的政治中心。历代帝王常来宣化巡视。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留下了不少风流韵事。清康熙皇帝七次北巡、西征均在宣化府整顿军队,筹集粮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十二月驻宣化,赐口北道尹诗一首,赐宣化总兵“娴训练”匾一块,赐宣化知府“亲民”匾一块。
宣化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清远楼、镇朔楼及辽墓壁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拱极楼、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五龙壁砖雕、旧城垣、时恩寺及辽代壁画墓群二区。此外,还拥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内的“武庙”大殿、按院街内的张自忠将军故居、慈禧西行时的行宫等极具开发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宣化是文化教育中心。嘉靖七年(1528年)建立上谷书院,嘉靖三十五年(1756年)开设柳川书院(今宣化一中),清末民初,文化教育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宣化是内地同蒙古进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素有“陆路商埠”之称。明嘉靖年间,宣府开设“马市”,官方以布帛易鞑靼马匹、皮张。隆庆元年(1567年),宣大总督王崇古再开市场。万历年间,民市已具相当规模。清朝统治稳定后,贸易又趋繁荣。大德泉缸房、太和春药店、朝阳楼饭店、吴德裕茶店、四和顺茶铺等均在这一时期开张。光绪年间,山羊皮褥一度成为宣化销往外地的抢手商品,并曾向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出口。宣统二年(1910年),宣化商号达160余家。
下八里辽墓群
下八里虽是宣化的一个小村落,但由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挖掘出十余处辽代的墓葬,特别是发现了大量绘于墓室顶部和墙壁上的壁画,那就是驰名中外的下八里辽墓群。
万全城
万全城地处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是倚顺山坡而建的一座卫城。距野狐岭南德胜口1.5公里。永乐元年(1403年)筑城。次年,宣府镇万全右卫治所迁於此。正统三年(1438年)砖包城墙,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而定型。城呈菱形而显独特。万全县城外墙保存完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万全城原名右卫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万全改卫置万全县,遂成县治所并改称万全城。1983年因县政府移至孔家庄而成为万全镇政府所在地。但其始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万全卫城俗称“轿子城”。这是因为该城只开南、北二门,且两门外均有瓮城。东、西两侧虽然无门,却也筑有突出城外的类似瓮城一样的城墙,仿佛轿子两边的杠穿。两条自然形成的河床分置两边,又如同两条轿杆将轿子抬起。
《元史·太祖本纪》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万户木华黎率领的敢死队为前锋,以其统帅的蒙古铁骑乘势突袭,横扫抚州(今张北)、野狐岭,穿越狼窝沟黑风口、列阵于德胜口万全城一带,激战于洋河北岸会河堡(今孔家庄),使金兵40万大军彻底崩溃,而金王朝自此一蹶不振。成吉思汗亲帅蒙古铁骑一路攻城夺邑,直至夺取金国德兴府(今涿鹿县城),后因他中流矢负伤,撤兵弃城,重返北地。
《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大将军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卫城,出塞攻克兴和(今张北)。四年后,明大将蓝玉又率军经万全城重克兴和。永乐十二年(1415年),明永乐帝亲帅六军经万全卫城,出征兴和,迎战瓦剌部头领马哈木,马哈木败逃。正统十四年(1449年),万全卫守备江福,与明英宗朱祁镇密派的军士高斌合谋,在野狐岭设伏,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将其送京伏诛。
金莲川
金莲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河北省沽源县和内蒙正蓝旗境内,它是一条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的狭长地带,其中沽源县境内部分是整个大川的腹地,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23公里,面积1600平方公里,川内有草地、闪电河及辽金元古文明遗址。
金莲川原称葛里浒东川,是辽代传统的纳钵(指帝王避暑和渔猎活动)之地。《辽史》中又称“陉头”、“凉陉”。天显四年(929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六月首次在这里“纳钵”。景(宗)、圣(宗)时期,几乎年年都到这里消暑狩猎,成为他们的重要活动地域。大定八年(1168年),金世宗策马来到这里,见满川耀眼的金莲花正开俏丽,取其“莲者连也,金枝玉叶相连之义”,遂将葛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
金莲川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韵,还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可以寻访到辽金元帝王的遗迹。大定八年(1168年),辽世宗确定以金莲川为固定的驻夏场所后,就建立了行宫景明宫。金大安元年(1209年),金莲川的行宫被入侵的蒙古人大火焚毁,残留遗迹隐约可现。到了元代,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于滦河上游金莲川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实现其“思大有为于天下”的目的,广泛延揽人才,“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得开府,专封拜”,建立了蒙元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它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大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80年5月,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的基础上建立了察罕淖儿行宫,号“西凉亭”,占地10万多平方米,辟东、西、南三门,其结构与元上都、东凉亭一样,均体现出元代早期草原皇家建筑的特色。宫墙内的中心建筑是“亨嘉殿”,其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36米,墙高3.3米,《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察罕淖儿“城中有大宫一所”,即是指此。忽必烈从此每年驻跸这一地区,举行诸王朝会,开诈马宴,之后,察罕淖儿行宫便成为诸帝巡幸两都间的重要活动之地,成为金莲川乃至北方草原上仅次于上都的名宫。这就是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宏城遗址,它位于沽源县闪电河乡境内。
梳妆楼古墓群
梳妆楼古墓群坐落在沽源县城正东7.5公里处的金莲川腹地,东临闪电河,南望蜘蛛山。整个墓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梳妆楼坐北朝南,为青砖穹窿顶结构,通高9.1米,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每边边长10.7米,墙体底部厚1.6米,向上逐渐收分。每面墙体上部呈“山”字形女儿墙,顶部叠涩出三层楼檐,呈犬牙交错之势。南面墙体中部辟一横门,一券一伏砌法。券外饰一周“凹”形嵌线,券门上方为栏额,门两侧为砖砌立夹。东西两面墙体辟窗。楼内下方,中为八角,每角用砖砌出立柱,上为栏额、普柏枋,再上为砖砌单抄四铺座斗拱,斗拱上为层层叠涩而成的巨大穹顶。据《口北三厅志》记载,梳妆楼位于辽之“凉陉”、金之“金莲川”地区,辽景宗和萧太后在此建有“凉殿”,辽帝、太后及大臣经常在此纳凉避暑,俗称萧太后梳妆楼,蒙语“察汉格尔”,意为白色房子。
数百年来,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梳妆楼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因此而衍生出许多美妙的传说。1999年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梳妆楼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中发现楼内是一座埋藏了700多年的元代墓葬。经发掘清理,墓葬为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墓穴由砖墙和木椁隔为三个墓室。中室棺椁齐全,令人称奇的是中室棺木完全是用一段完整的松木做成。元末明初文人叶子奇在他的《草木子》中这样写道:“元朝宫里,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而发掘的这座墓葬正巧印证了叶子奇的记载。中室棺木合则为一段完整树木,棺外有三道宽6公分、厚0.5公分铁条束之。棺内尸骨为男性,虽遭盗掘,仍出土了马鞍、马镫、铅灯、弓箭、铁剑、铜质印章、织金锦衣物残片、皮革马靴等随葬品。在尸骨胸部出土了一付完整的鎏金银质带饰,上面有二龙戏珠图案,制作精美,堪称珍贵。东、西两室尸骨为女性,显然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保存完整的西室棺木为柏木做成,厚9公分,棺木内距棺底5公分有一层隔板,隔板厚3公分,上面有七个圆洞,圆洞排列形状与北斗七星相一致,故又称为“七星棺”。从发掘现场和隔板下的残留物中分析判断,隔板上原放置尸骨,隔板下放置了香料和防腐材料。东、西两棺内出土了一件较为完整的丝织上衣,上有用梵文书写的文字。还出土了皮制钱袋、金簪、宋代铜钱、衣服残片等一批随葬品。2001年和2002年两次考古发掘,又在梳妆楼四围发掘并清理墓葬24座,建筑遗址两处,出土了一大批极有研究价值的随葬品和文物标本。其中,又发现了三具不同形状的木棺。和一块青石残碑,碑上有“襄阔里吉思,敕撰,臣为”等文字,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专家论证,初步确定这是元代驸马、忽必烈之外孙阔里吉思的家族墓地,也就是处亲王墓地,梳妆楼正是阔里吉思墓的地上享堂。
阔里吉思是汪古部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其家族世代为汪古部部落长。史载“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尚忽答的迷失公主(裕宗女),继尚爱牙失里公主(成宗女)。成宗即位,封高唐王。驸马封王,盖自汪家始。西北不安,请于帝愿往平之。大德二年(1298年)秋,敌兵果大至,三战三克,阔里吉思乘胜逐北,深入险地,后骑不继,战马陷敌,遂为所执,竟不屈而死焉。大德九年(1305年)追封高唐忠献王加赠推忠宣力崇文守正亮节保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后追封为赵王”。据此,可推断梳妆楼应建于1298—1305年之间。阔里吉思出身显贵,为在位皇帝的乘龙快婿且为国而战死于敌阵,功德显赫,故而其墓地和家族墓地修建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可想而知。
梳妆楼元墓群的考古发掘,是考古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就其建筑本身而言,采用一水青砖结构,没有一木一钉。从下至上逐渐收分,顶部呈穹窿顶,外观酷似蒙古包,既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又具有典型的西域风情,这种建筑形式在全国的国保单位中是绝无仅有的。梳妆楼距今700多年,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历经多次地震和风吹雨蚀,依旧巍然挺立,其抗震性和耐久性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梳妆楼本是墓葬的地上享堂,这种丧葬习俗与蒙古人的葬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为研究元朝多民族国家的丧葬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实物资料。梳妆楼发现的四座树葬墓,填补了树葬墓只有历史记载而未见实物的空白。梳妆楼古墓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元代王爷陵墓。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随葬品都为研究元代政治、军事、文化、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分页:[1] [2] [3]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