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济南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山东省第七批国家级和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增长近一倍;山东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组的现场考察评估;全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又有新的突破,今年获国家批复项目126个,经费比去年增长42%,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稳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出席发布会并通报有关情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翻番4年工作逼近前40年工作总和今年3月,山东省95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处合并项目单位被列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数达到196处。1961年至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有101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2009年5月,山东省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工作。
历经4年,经过推荐、审核、实地考察和专家遴选,山东省共有古遗址41处、古墓葬9处、古建筑24处、石窟寺及石刻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进入入选名单,合计新增95处。此次入选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数量,接近以前6个批次的总和,总量增长近一倍。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长秀表示,此次“国保”申请工作标准高、覆盖广,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同步进行,同时呈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类型、领域不断拓展的新趋势。谢治秀指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山东省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数量达5万余处,虽然第七批“国保”新增数量大幅度增长,但仅占已发现文物总量的1.2%,可见筛选标准之高,工作方法之严谨科学。95处新增“国保”中除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传统文化遗产类型等继续保持优势外,近代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现代化建设代表性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农业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数量也大幅增加。
“特别是枣庄冠世榴园、郯城广福寺银杏园、东楮岛海草房等的入选,充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新理念和文化遗产保护新趋势,也更加彰显了山东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谢治秀表示,第七批“国保”的公布,进一步凸现了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齐鲁文化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对于继承和发扬省内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运河申遗顺利通过“大考”明年上半年揭晓申遗结果9月18日至21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指派,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率专家组对山东省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