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仿古建盏回归能否顺风顺水?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日期:2013-11-19
今年“5·13”投洽会上,建阳仿古建盏制品首次参展就销出十多件,总价值29.6万元,其中两个口径9厘米的“金油滴”小建盏卖了20万元,一位来自北京的吴女士将两厂家的展品全入囊中。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会长韦武,近日用这个例子向记者说明当地仿制的建盏“量小价高”,大有市场。
不过在建阳市,有人不以为然:现在人基本泡茶喝,茶汤注入深黑色的建盏里,就是一团漆黑,难以欣赏茶色之美,“本地老百姓会有多少人用碗喝茶?多数还是用青花、白瓷小茶杯吧”。
仿古建盏的春天到了没有,还有待市场检验。
宋人好斗茶,建盏是理想器具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其烧制的黑釉器形制以碗为主的建盏倍受垂青。一到水吉镇,当地人就叫我们去看那个依山而筑、长达135米的龙窑遗址,蜿蜒横卧在后井村的大路后门山上,据说这样倾斜设置的窑体,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火焰抽力大,升温快,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一窑装烧量高达十万件。
当地有家名为“芦花坪”的建盏仿制企业,也建了一个新龙窑——长36米,窑室内宽2.2米,高1.8米,仿古法以柴火为燃料,一次耗费1万多公斤,一窑可以烧两万件。这家企业的当家人孙富坤说,窑顶拱背在长期高温下经常会发生塌陷,每烧五十窑左右需大修一次。
“这个新龙窑一般每年烧制一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韦武说,尽管柴烧的建盏在透气性等方面性能更佳,但毕竟难比电
烧、(液化)气烧的出效益。
即便制作工艺能复古,现在用碗喝茶的也并不常见。建盏之所以流行于宋代,与当时的饮茶方式大有关系。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当时的士大夫谈论茶的诗文,言必称“北苑”、“兔毫盏”,这是建盏和“茶色尚白”最流行的时代。
宋代流行点茶,衍生出斗茶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大致来说,类似今天日本茶道的抹茶——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将之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击拂搅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说明茶品越高。蔡襄是宋代的品茶高手,他在《茶录》一书中说:“茶色白,宜黑盏。”要想看清翻涌的茶浪与水线,用建盏再合适不过。
盏冷则茶不浮,味不香。水吉老百姓至今流传一句话:“三伏天用建盏盛菜越宿不馊。”建盏造型别致,口大底深,边薄底厚,可容纳更多的汤花便于观赏,也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含铁量高易于受热,厚胎和胎内蕴含细微气孔,亦易于保温隔热。茶汤置于盏中久热难冷,正适应宋代斗茶的需求。
到明代流行淹茶法,也就是现在最常见的泡茶,斗茶游戏随之消逝,建窑基本废烧。水吉有位立志为建盏修史著书的镇干部徐子明,就慨叹建盏“因茶而兴,因茶而亡”。
仿古建盏,追寻失落的美感
2005年6月,在厦门一场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标明为出自宋代的“曜变天目盏”以1300万元天价成交。落槌之后出现更为戏剧性的一幕,一位来自建阳的建窑鉴定专家拒绝在专家鉴定书上签字。时至今日,这位专家在记者面前对此事还显得讳莫如深。
“典型的民族风格”、“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人们常以此来形容对建盏的观感,盏内外饰以变幻莫测的“兔毫”、“油滴”、“曜变”等纹样。与手工绘制或刻划、模印不同,这些斑纹“窑变”天成,非人力可以左右,既依托釉料配方的变化,又仰仗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特别是“曜变”由于纹斑光彩夺目、异常绚丽,按照传统的人工方法,往往烧制几十万件中才能偶得一两件。
2009年7月,建阳市博物馆、收藏家协会在北京市办过一次宋代建窑瓷器特展。“在展会上,北京瓷器收藏家杨实老先生以建窑瓷为例,说当前市场百件瓷器中仅有一两件真品,造假者费尽心机烧出许多仿品,有的可以乱真。”在建阳大潭古玩城开了家古玩店的章良亮,在场听了这番话,至今记忆犹新。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