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资料上查找到有这个村庄,可是实际去找的时候却发现没有这个村庄,很多村落在城镇化的潮流中已经很难再找到。”屈雅君委员表达了自己对古村镇的担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13年要进一步加快我省城镇化步伐。省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屈雅君就此建言,“在新的城乡结构布局中,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应该注重古老的、传统的、自然村落的保护工作。”
“古村落是一笔隐形的文化遗产”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种水利移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移民过程中,一些古老村落已经不可避免地解体或遭到破坏。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形态,虽经历了剧烈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更迭,却依然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它的基本样貌,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
屈雅君说“从古至今延续的村落名称,延续千百年的姓氏、宗族结构,古老的农舍、村街、水井、老树、牌坊、祠堂、宗庙、戏台等等很多都不见了。而在未来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古老村落解体将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下去。”
“村庄名称的消亡、无形文化遗产的消亡、有形文化遗产的消亡让人担忧。”屈雅君说,“我有次去安徽寻找一个村庄,按照古籍上的村庄名找去,实际的情况却是没有,从那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屈雅君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数十年的农民工潮,将土地和它的主人关系彻底割裂。
“50岁以下的男姓村民很少有人能够讲述他们村落的历史和宗族故事了,留守的女村民又多为外来人,只有70岁左右的男姓才能够部分地讲出古老村落、古老宗族的历史。这些故事的主人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去,或者在城镇化过程中也随子女进城养老,从而永远地离开故事的发生地。这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隐形消亡的文化遗产。”
“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其背后是新一轮经济投入转向城市、城镇,传统的古老的自然的村落有可能因此彻底的边缘化自然解体、衰落、甚至废弃。”
“城镇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尊重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应该是建设‘文化强省’主题中的应有之意。”屈雅君说。
“古村落保护要有选择性”
对于陕西古村落保护的建议,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也很赞同。“其实,陕西省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挺好的,省上抓31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启动了30个文化旅游古镇建设,2012年,陕西省出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对于古村落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像韩城党家村,陕西省已将党家村古村寨的开发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之中,经过修复维护,这里将成为‘黄河游’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参观点。”
不过,对于古村落的保护,石英表示要有选择性的保护。“城镇化是大趋势,但不是所有的村落都要保护,这里有一个界定,哪些建筑需要保护,哪些不需要,一些陈旧的破败的村落还是要适应历史发展趋势,去旧迎新;而一些有历史意义、名人故居那自然是要保护的,要把握一个度,这就需要文物部门去细分普查,有选择性的保护。”
“地名的改动要慎重”
“有关部门还应该特别留意村落名称的变更:在新一轮乡镇、村的结构调整规划中,如果不得不撤村、并村,也应尽可能以有效地变通方式使得原有村名得以保留,比如用原村名称命名新的小组名称。”
屈雅君建议,“在村、乡、镇之重新规划管理区域后,一些村名就此消亡。而这些古老的村名,许多存在于我们的24史中,存在于历代的文章典籍之中,其名称一旦消失,它就永远地与历史文献割裂,永远地消失了。”
“曾有人说西安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希望取消那些含村的地名,我觉得还是不要改好,对于地名的改动要慎重,村落可以改动,但名称最好别改,每一个地名的由来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承载着人们许多记忆,地名再一改,留在人们心中记忆就被擦除了,所以要慎重,因为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石英表达了相同的意见。
推荐阅读:
遗址公园将开建 郑韩故城换新颜
滨州武定府署汉王府布展工程竣工
河南两会把朱仙镇复兴提上日程
陕西未央宫遗址公园7月底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