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妃祖庙
少微星座共有四星,在太微垣西南。《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晋书·天文志》:“少微四星…第一星处士、第二星译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晋书·隐逸传·谢敷》:“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处士星,占者以隐士当之。”因此,古代把少微星当做隐士的代名词。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唐牟融《送沉翔》诗:“清朝尽道无遗逸,当路谁曾访少微。”唐储光《刻贻王侍御出台椽丹阳》:“既当少微星,复隐高山雾。”宋范仲淹《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诗:“方怜春满王孙草,可忍云遮处士星。”陈拱登是唐末五代初人,时天下大乱,他作为朝廷命官,也时感不安,于是携家带口隐居大殿(陈氏后人也有另一说,陈拱登先是迁徙陈弄,后迁居大殿的),取村名“少微”,也是当时心情的写照。
陈氏宗谱《序》中,多次写到“陈氏义门”。北宋开国皇帝,当时还是后周滑州指挥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陈氏写的谱序中也提到:“陈氏义门昌盛,嗣是析居江河南北间,殆亦蕃衍。”所谓“陈氏义门”就是唐代江西江州(今九江)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陈蕴圭(字达礼,号雪岩先生。笑傲山林,隐居自乐,仕唐司功参军)之次子,随兄兼至江州,开元十九年(731),因兼升官别任,故迁,购置田产于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陈氏自唐开元九年(721)以来,几代人同吃同住,19代聚居一堂,在当时实属罕见。这样的家风,使家中一百多只犬也受到感染,它们共居一屋,吃食时如果有一只犬没有准时到,它们也等着,没有一只犬会抢先而食。
自陈旺自开基以来,陈氏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据说,陈氏一族从建立到宋真宗咸平四年近100年时间里,登科任官吏便达430人之多。在少妃宗谱关系图中,介绍了陈氏族人在朝任职情况:
陈拱登,字仕龙平舆曾祖,先祖河北真定人,唐天复年间官至仆射,后唐同光年间(923~925)与其弟拱景迁居少妃至今已历四十余代。
陈旺(908—967),字省兴,拱登之子,陈厍之六叔公,五代后梁任乐清县令。一日,宦游永邑(即永康)双溪大陈,见此山有峰、有井、有田、状如舜居历山圣迹,便定居于此,是为荆川陈氏始祖。今其后代繁衍于永康市大陈及缙云县兆岸等地人口达万余人。
陈德,字省道,陈厍祖父,封其为大中大夫。
陈缉,旭二,陈厍的父亲,赠大中大夫。陈莹,字元初,旭五公,宋封彰惠侯,明洪武初封昭灵侯。
陈子恕,陈厍侄,官至大理评事,封晋国公。
在历史上,少妃从远祖起,陈姓出过三个进士,一个举人;自唐五代至民国历仕者共有31个人;有贡生20人;监生68人;廪生26人;增生24人;附生158人。
少妃人以宗谱家族维系的形式系统地记叙了先祖家训后代刻苦耕读、子孙克敏忠孝的若干范例,激励了代代奋发图强。如今,少妃已经是拥有1000多人口的大村庄。少妃人敬宗修睦,克敏忠孝,奋发图强。出现了一些对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诸如陈士怡、陈尚星等人。
陈士怡(1912—1994)少妃人,启蒙于故乡日新小学,中学就读时都是甲等第一名,考入国立浙江大学成为校史中的“四大金刚”,公费出国留法取得博士学位。受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放弃国外优渥环境,毅然回国在北大任教,后又在浙大任生物系主任,以出色的工作成果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深受当时省委书记江华青睐,继而肩负重任成为我省创办杭州大学的骨干,并任杭大单位副书记兼生物系主任。在全国微生物学科研究家中取得突出成果,被选为全国微生物学科组长。
陈尚星(1933—)1954毕业于浙江省立处州师范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40年,退休前系新疆库尔勒市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在州、市老年大学班学习诗词写作。数十首诗词被收入新疆自治区诗词学会《昆仑诗刊》、巴州老年大学诗社《丝路风情》、库尔勒市老年大学诗社《梨香秋韵》等诗集中。有百余篇散文、随笔、杂谈及教育论文、教学经验发表。他还是中学高级教师,著有《老圃秋声》诗集,并编辑出版《健康养生歌谣集锦》、《散文》集等。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著有《祖先陈厍的故事》、《少妃的传说———故事集》。
陈氏祖庙
大殿是新宅镇镇政府所在地,它的由来前文已有略述。在陈氏谱中收录有一篇光绪五年(1879)陈氏三十一世孙、贡生陈殿魁撰的《重建大妃祖庙碑志》一文:
“……顾祖庙而系以大妃,又自有说。吾族由真定徙居于此,旧名菊岩,又名菊妃山。左之桥,右之岭,罔弗以菊妃名。越数十年,转徙于松谷,特恐年堙代远,数典或忘,因以菊岩为大妃,松谷为少妃。系大妃于祖庙,所谓水源木本,庶几世子孙无相忘也。若夫建庙奉祀之由,则尤有历历勘述者。仰惟第三世堂祖,行旭五公,品格迥异,凡夫婚姻得谐仙女,本聪明正直,以成神。历唐、宋、元、明,而显圣,驱蜂残剧寇,护国之功,自古为昭。捍甘霖,佑民之德,于今为烈。英灵屡著,侯爵频膺。既封彰惠,又赠昭灵,婺郡赫濯之。声灵广被,大妃少妃巍焕之,庙貌先成。忆斯庙也,当有宋而创建,经累朝之重修,规模则有基,弗坏气象,则历久常新。党非因咸丰辛酉(1861)之岁,罹于兵火,不将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乎?今者触目动丘墟之欢,同心图轮奂之。观中厅五楹,赖四邻士民立董捐建,余仍本族孙子独胜其任。如正殿壹座,竖石为柱,架木为梁,宽阔宏广,称壮观焉。于装塑神像,则本族孙子与四邻士民各任其半,一酬祖德,一报神恩,原未当有畛域之分也。今而告厥成功矣,爰为稽诸谱牒质之传闻,统始终而序其略。俾以石,以垂不朽云。”
这篇碑志清楚地告诉我们,大妃祖庙建于宋代,至清咸丰辛酉年被太平军放火烧殿,直至清光绪年在陈氏后人及大殿村民的捐助下才重新建立。同时志中也说了大殿原叫“大妃”,陈氏迁居的“松谷”叫“少妃”。因此,大妃祖庙也成了陈氏的家庙。
大妃庙位于现新宅村大殿自然村的北面,庙原有前后殿和山门,解放后山门和前殿被拆除建供销社,仅留后大殿也被供销社占用。后大殿面宽五开间,明、次、稍间进深九檩用四柱,山面抬梁穿斗混合用五柱。所有柱子全为石柱,四角内幽,斗形柱础。原为木质柱,改换成石柱。前檐牛腿托挑檐檩,月梁形楸楣有浅浮雕,前檐廊前施踏跺二级。五间后金柱之间置佛座,本世纪初,由陈氏后人辟为陈列雕塑历代陈氏宗祖肖像。
陈厍其人其事
陈厍(931~994),是陈氏始祖陈拱登的曾孙。陈氏后人一直认为陈厍参与了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陈厍是否直接参加了兵变,这在民国《宣平县志·艺文志·碑志》中收有一篇北宋胡则(就是永康胡公)为陈厍写的墓志铭,现全文引如下,并作详注附后:
推荐阅读:
沈阳现存最年长的古桥
百年临沣寨有个美丽"旅游梦"
平顶山郏县渣园村
山西阳曲三畛村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