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一角
少妃村位于我县南部。1958年5月以前属宣平县。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少妃为镇,是当时宣平县四大镇之一。1949年少妃撤镇为乡,1950年属上坦区宣武乡,1958年5月,宣平县划归武义,少妃村均属宣武乡。2001年9月,宣武乡并入新宅镇,少妃村属新宅镇。少妃村由上下少妃、西庄、泄上岭头、坟山、横角田、子垵、八哥山、水雪等9个自然村组成。少妃村以陈姓为主,是在唐末五代迁徙来的。第二大姓是倪姓,迁徙时间较迟,是在清中期从武义县城迁来,还有周、吕、傅、王等姓。
少妃村庄坐落在新宅镇北部崇山峻岭中,它的北东是海拔476米的泄上岭头及少妃岭脚,与岭下汤直线距离2.5千米;村的南东是海拔608米的雀树山;南西分别是海拔763米的吉祥寺、海拔786米的跑马坪;西侧是海拔644米和671米的黄岗岭、水雪等山峰;北西是海拔758米的塘面丘。整个地形呈南北高,北东低的狭长山谷。靠近整个村庄旁还依偎着6个小山头,在村东南有一座小山叫前青山。村小学东侧一块小山是下白垩统馆头组夹砂质泥岩,呈层状。发源于村北水碓坑和黄岗岭等几条山涧溪流,在村南汇合后,从北西向南东穿村而过,经村东南方向的麻竹园、太傅从右岸流入菊溪后入丽水境内。
在村中北侧有一座巍峨耸立的花岗岩体,山峰上古树繁茂,遮天蔽日,山峰下就是岩山殿,现称陈厍纪念馆。这座花岗岩体的山峰,就叫郑岩峰,也是少妃人引以为自豪的风景山,少妃古村就坐落在这一座在村人眼里十分神圣的山峰下。
少妃村名的由来
少妃又称小妃、少微、小微。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是与村东的菊妃山有关。《武川备考·山川》:“南曰菊妃山,南三十里。妃《通志》作姬。《万历志》:山峰百余步,多生兰菊。”《康熙志》:“旁有妃水溪,食其水者多寿。东北支为大妃岭,南二十九里。”清初,我国著名的沿革地理学家、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里说得更清楚:“又大妃岭,在县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小妃岭,接处州宣平界。”在陈氏宗谱中有一篇陈氏三十一世孙陈殿魁于清光绪五年(1879)撰写的《重建大妃祖庙碑志》,也讲到了少妃村的由来:“吾族由真定徙居于此,旧名菊岩,又名菊妃山。左之桥,右之岭,罔弗以菊妃名。越数十年徙于松谷,特恐年湮代远,数典或忘,因以菊岩为大妃,松谷为少妃。系大妃于祖庙,所谓水源木本,庶几世子孙无相忘也。……声灵广被,大妃、少妃巍焕之。”
所谓“菊妃山”是指从少妃村东的海拔516米的内坞山,向北东延展,分别是几座534米的高山,过乌梯畈、谢弄至大殿北东海拔568米的高坑岭一带的山岭。“妃水溪”就是现在的双港溪,又叫苦竹溪。“发源于宣武乡八哥山(少妃西侧高山),经岭下汤、徐村于大田乡小王船头注入熟溪。”(1993年版《武义县水利志》)“食其水者多寿”,说明在当时此水流之纯净。“大妃”,即现在的“大庙”,少妃陈姓始祖陈拱登始迁“大妃”,越数十年后,才迁往“少妃”。《武川备考·舆图》中大庙作“大殿”,大庙的“庙”,武义人都读为“殿”。所谓“大殿”,是少妃陈氏后裔为纪念始祖陈拱登在现在的“大庙”盖的一座殿,故历来沿称为“大殿”,并衍生为一个村落(下文为了统一语言,大庙均写作大殿)。
二是与少微星有关。2002年少妃陈氏重修谱时,三十六代孙陈福章在谱序中说:“少妃平舆始祖陈拱登,生于唐末公元十世纪末叶,年少有志于自立。祖陈辕仲达暨拱登参与保驾僖宗(874~888)建功勋。此时吾祖系于江西义门,七百口不家,子孙贤良,忠孝和睦甚笃,颇具影响,由僖宗敕封陈辕平舆侯,族裔平舆郡,从颖川大族中脱颖而出。一日拱登与弟沿括苍省亲,路经大庙,视其山川佳胜,隐居。是夜,忽见郑岩山红光满天,有一微星喜降,遂仆居少妃。”陈福章在《序》说到他的先祖拱登“忽见郑岩山红光满天,有一微星喜降,遂仆居少妃”。取村名为“少微”,是应了天象的吉祥。
在陈氏谱中,朱应五写的《楚生公暨孺人合传》中说得更明确:“宣平之少微村,盖少微者乃天南之处士星也。郡名处州,原之于此,犹之乎地应台宿,则名台州,轸旁有长沙星,即名其地为长沙府也。夫以郡之所由名,而即寓于公所之村其为村也,不亦伟乎。”朱应五认为,陈拱登取村名为“少微”,是此地应了少微星座,与处州、台州、长沙这些郡的取名方法相同。谱中还有一篇清道光三年(1823)四月陶滨撰的《诚仪夫子传》中也说:“少微之宅,上应处士之星。”
推荐阅读:
沈阳现存最年长的古桥
百年临沣寨有个美丽"旅游梦"
平顶山郏县渣园村
山西阳曲三畛村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