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家古坝遗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将我们一颗颗羁旅游子之心煽得软乎起来。
600多年后,这首散曲引发了一场北京门头沟区与河北东光县间的马致远故里之争。“马致远故里在东光,只不过写‘秋思’时旅居元大都,老马是全县人民的宝贵财富!”该县文化宣传部门同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运河东岸,运河水早已失去神韵。清末民初一谢姓乡绅捐资兴建的一段运河大堤却岿然不动,依然坚守岸边。
用手触摸,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的坝体硬如磐石,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全长218米,夯土层中可见陶瓷残片等包含物,是南运河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之一。
糯米,白白软软,产于南国的美食,与北方的黄土一糅合,产生了“化学反应”,成就了百年古坝一世美名。
沿大运河一路走来,许多北方的古城墙、古房屋、古墓陵中,糯米的芳名和灵魂无处不在。糯米砂浆盖成的古建筑非常坚固,甚至现代的推土机都难以推倒。更叫人称奇的是,有的建筑还承受了地震和雷击。一份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支链淀粉的成分,是赋予糯米砂浆传奇性强度的主要原因。
我们沿运河继续探索,码头沉船遗址位于该县东光镇码头村西运河内,过去此处设有渡口码头。码头系利用河道自然堤坡搭建木板装卸货物,20世纪60年代运河断流后不再利用。
1998年5月下旬,运河码头遗址发现一条宋代沉船,船内出土了大批磁州窑花纹大碗、大盆、铁锅、石锚、压舱石、铁刀、钱币等,年代从金到清,年代跨度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推荐阅读:
瓦当书法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欧洲古建筑:罗马斗兽场
中国皖派传统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