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东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结束后,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委考察行正式启动
嘉宾在台上进行主题发言
专家学者一行在黄埔古村内穿行,品味古村落的建筑风貌
昨日,由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海珠区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广东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有着千年历史的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古村举行。在绿树掩映、保存完好的文堦冯公祠内,来自全国及广东省的专家、民间艺术工作者60余人济济一堂,为广东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把脉建言。论坛结束后,主办方同时启动了“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考察行启动仪式”。
古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民族文化密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指出,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广东古村落是全国古村落保护较好、文化密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多形成于清代以前,较为丰富和集中地保存着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古村落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辅以粤北古村落、雷州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古村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日报社社委孙爱群在昨天的论坛致辞中指出,据统计,全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规划而成的代表性民居、经典型建筑、凸现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时的5000个锐减到现在的2000-3000个。广东的古村落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渐被蚕食,有的建筑风貌被破坏,有的成为空心村。古村落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为呼吁加强古村落保护、促进古村落发展,今年南方日报社联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举办了“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活动,而广东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正是这项活动的重要部分。此次论坛旨在促使全社会关注古村落保护,唤醒、提升公众保护古村落的自觉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科学保护与发展古村落,让优秀的民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代代流传。
守住村落文化的“根”
在论坛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徐宗威,中国民协副主席曹保明,广东省建筑界权威陆元鼎、陆琦父子等专家纷纷为广东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开出良方。
不少专家指出,广东的古村落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全国推广。同时,广东要进一步借鉴其他地区(如江浙)的先进做法,推动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保护是研究基础上的保护,是民众认同的保护,是地域文化系统工程上的保护,应坚持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并举。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外在的修古屋、复古貌,更是要守住“文化”这条内在的“根”。
广州市海珠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晋生介绍了黄埔古村的保护经验,他提到的“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的古村落保护发展原则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刘晋生说,在黄埔古村的保护整治过程中,古建筑“原砖原瓦一块不少”,仅修葺一扇花窗就可能用一个月。同时,海珠区把黄埔古村保护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通过“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在保护的同时改善了古村的人居环境,获得了村民的支持。
多方联动促古村落新生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达成共识: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要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促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活页”重焕新生。
论坛结束后,主办方启动了“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考察行启动仪式”。据了解,在“考察行”中,主办方将邀请省内外文化保护的权威专家、记者和知名网友将对“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30强进行现场考察。在实地考察中进一步加深对古村落保护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考察行”活动结束后,专家将对各入围古村的保护发展情况进行打分,评选最终结果将由专家投票和网友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选出。
作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考察行”的首站,昨天下午与会专家实地参观考察了海珠区黄埔古村。
推荐阅读:
“胶东科举第一村”历史文化缺失 现状令人心忧
河南百年老宅将拆迁 保护名录成空文
武汉老建筑保护纳入官员考核成绩
平遥古城离迪士尼公园有多远?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