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有个雷生春。最近看报纸说,香港政府花了近三千万港元扶持这家四层的唐楼,让这家中医馆起死回生。雷生春在香港是响当当的古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就是一间卖跌打药的中药馆。2003年,港府接收雷生春后,开始着手保育活化,如今这里不仅可以供游客参观,还是一个中医诊所,兼卖凉茶。
这篇报道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恩宁路多宝坊的那间凉茶铺悦庆堂,无数媒体报道过,最后随着无儿无女的梁伯去世,40多年的老字号凉茶铺后继无人,永远结业,喝了一辈子“秘制凉茶”的街坊感叹从此人走茶无。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文化保育的概念近年也在广州逐渐为人所知,但文化保育究竟是什么,却并非人人心知。香港为什么要花巨资保护一栋残旧的唐楼?我们来看促成此事的香港发展局前局长林郑月娥当时是怎么说的,她说:“衡量一个城市的成功,不单是物质、金钱上的价值,还有一个文化的内涵。能够把香港中环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恰恰真正显示了特区政府是认真、严肃地处理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负责城市发展规划的官员,对一座城市所应担当的文化责任。香港政府致力于保护、保存、活化、更新香港的历史文化建筑地点,目的是“让我们未来的下一代都能享用这些建筑物”。我也认为,管治只是政府责任的一部分,而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才是根本。否则,任何一个开发商或别的什么商人都具有相当的功能。
香港和广州一样,除了同声同气的粤语文化,城市里也一样既有贫穷的原住民也有破败的老城区。为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旧建筑和街区,两地政府都一直在做事。港府的文化保育一直给我的印象,就是出自上面这样一种文化担当。当然他们也经常被人批评是做show,可能是一家不知一家事。至于贫穷的原住民,内地人所知道的典型,多来自香港电影,如笼屋或劏房。低收入人士也一直是港府的心头痛。香港人看政绩很少讲GDP,讲得最多的是缩小贫富差距。但是没办法,经过几十年发展,香港的均贫是结束了,但均富却变得更遥远。无论如何,我们能看到一座城市在追求平等上的努力。讲回广州。最近,一位专家对越秀老城区发展的建言引起了争议。这位专家建议,要把低端人口挤压出去,还要把低端车给挤出去。这个观点之所以引起争议,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在城市发展探索的视角中,赤裸裸地出现了“高低端人口划分论”,我认为,这是人口优劣论的变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幸,这只是一个专家的观点。
无论是香港和广州都要继续发展,只要发展,就必然要面对老城区和穷人的问题。把穷人赶出去和把老房子拆掉,无疑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粗暴的。因此,每一个城市在自己的发展蓝图上,都必须有一条道德的红线。
推荐阅读:
江西乐平古建筑修复“修”出新产业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被破坏太严重
隐身山水间散落知多少 温州古村落不完全地图
南通严控寺庙古建筑群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