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维修古建筑的木工

来自各地的古建筑新姿初展

木工干起活来一丝不苟

篾匠师傅凭着扎实的技艺把青竹劈成细长的竹片
马头墙、小青瓦、冬瓜梁,一幢幢造型丰富的徽派建筑不断地在佛堂古民居苑增多;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的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显得富丽堂皇。来自东阳的卢师傅一边抡着手中的斧头,一边不停地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着汗,不一会工夫,手中的木头就变成了规整的长方体。
“这些天的天气太热,室内一点风也没有,但因为工期有限,我们真是马虎不得。”卢师傅说,“在移建过程中,维修难度也相当大,为保持木柱原状,须挑选和原来一样大小的杉树木嵌接。”显然,移建这些古建筑,需要许多木匠一起动手,才能干得顺风顺水。在现场,木工师傅们有的在安装屋梁上那雕刻精细的牛腿,还有的在安装那些鹿、狮、龙等吉祥动物以及人物花鸟,屋外墙上还残留着一些简洁明快的壁画。
说来,篾匠在国内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随着这些古建筑的移建,来自各地的一些篾匠们又汇集在了一起。但见篾匠师傅们凭着各自扎实的技艺,把青竹劈成细长的竹片后,再破成竹篾。一根薄竹片被劈成四层篾,每层起码得像指甲那么薄。双手开合,青白的颜色在指尖飞舞。
造木器的叫木匠,编篾器的人叫篾匠,这大多数人都知道。早些年在江南,篾匠、木匠、箍桶匠、铁匠和泥水匠并称“五大匠人”。那时,有手艺的,才能叫“匠”,“匠”可是个尊称。以前的木匠、泥水匠可是个吃香的工种,因为房子大都是砖木结构,遇上谁家造房子,这活就有的干了;而篾匠大多是背着器具,在乡间走街串巷,帮人编竹筐、竹篮、篾席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砖木结构新房的逐渐消失,这些能工巧匠们也渐行渐远。
“做了30年的泥水匠,这样的房子,在改革开放后我就没碰过。”在佛堂古民居苑的迁建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的陈师傅显得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无奈,毕竟干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你看这砖头都是清代的,和我们现代的砖头不一样。还有这些石料上的雕花、纹路,都是几十年没见的了。因此,干这活时非得精雕细琢不可,不能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味道。”
政府出土地,业主花钱建房子,50年的产权到期后由政府收回国有,并进行综合考量运营。这就是佛堂古民居苑的开发模式。据悉,作为佛堂古镇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古民居苑共分两期,其中第一期占地93亩,由从各地迁移而来的35栋古民居组成。该古民居苑落成后,将为重现一幅完整、立体、多彩的“清商埠图”——佛堂古镇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为止,约有25幢已初步落成。
火热的季节,火热的工地。目前,在佛堂古民居苑建设现场,与卢师傅们一起干活的,就有30多位木匠、篾匠、泥水匠等从事专业古宅建筑修建的师傅。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从全国各地筛选而来的古宅,在新址恢复成原貌。在这些能工巧匠的共同描绘下,眼前的热闹工地正逐渐化成了一座有着深沉韵味、犹如水墨画卷般浓墨重彩的古民居村落。预计在不久后,古民居苑将以整体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推荐阅读:
新疆和静县巴仑台黄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我国文物迁移史创举 山西运城永乐宫搬迁记
衢州:古民居保护的龙游路径
英国彩票基金将助古宅修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