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寺大殿
寺内戏台是由天王殿改建而成
开福寺内的戏台为明代建筑,其斗拱秀气的建筑风格明显区别于献殿。阳城县文物局提供的资料上有这样的记录:“该戏台的梁架上有题记,印刻着这座戏台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新修缮过。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有砍刹,柱头斗拱五踩,单翘单昂,梁架施彩绘。寺内存民国维修碑一块。”
戏台建造在开福寺献殿和大雄宝殿的南面,记者心中感到很奇怪,按照寻常的建筑规划,戏台是演戏之所,一般建造在祭祀神仙的庙宇对面。因为按古人说法,演戏是演给神仙看的,所以晋东南地区的戏台对面基本都有庙宇。那么开福寺属于佛家寺院,为何戏台建造于献殿和大雄宝殿的南面呢?
记者从张广善编著的《晋城古代建筑》一书中看到,从戏台的建筑结构上推断,戏台的原貌应该是开福寺的山门,门前有一个浅廊,正中开门出入通行,山门内为天王殿是佛教护法诸神的殿宇。那么天王殿为何改成戏台呢?该书中介绍说,是民国期间时,此处的绅士吴登云,为家中庆典之事而兴工改造的。
张广善认为,这件事虽无碑石记载,但民国之事,口传基本可信。因为封建时代庙宇中舞楼戏台都是为了娱神而建,人们看戏大都是借神之光。只有在民国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才有可能为娱人而建舞楼戏台,尤其是在一个从不唱戏的佛寺里,把护神的天王殿改为戏台,应该说这是一个影响巨大的举动。
张广善的推断是否合理?记者在寺院里发现了一块民国时期的维修碑,由于没有得到较好地保护,字迹已经模糊,只能看到是民国重修和捐赠人名等字样。这是否能印证张广善的推断呢?
开福寺戏台
大雄宝殿隐藏在一“文革”时期建筑内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看出一间具有典型的“文革”时期的房间内竟然就是开福寺的大雄宝殿。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其实开福寺里汇聚了四个时期的建筑,除了金、元、明外,还有文革时期的建筑。也正是由于被文革时期建筑保护,重建于金代的大殿才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大雄宝殿建于高0.44米的石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殿用减柱造法,仅有金柱两根,柱头有卷刹,柱头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五铺作双抄。”这是文物部门对开福寺大殿的记载。但张广善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从开福寺后大殿现存建筑来看,这的确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现存建筑大架中有许多构件可能要早于金,但重建的时间似乎要晚一些,很有可能在金、元之际或许更晚。”
张广善解释说,从斗拱的做法来看,外檐计心造,室内偷心造,有许多金代的建筑痕迹,但从短而粗的昂嘴来看又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金代做法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仅在明间使用的这朵补间斗拱,我个人感觉许多问题隐藏期间,或许它和明间柱头的那些斗拱同是金代的遗物,而其他的构件则是重建时仿制的。”张广善的推断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开福寺内还有一件宝贝代表着阳城的古建特点,那就是阳城乔氏琉璃。工作人员介绍,开福寺三个建筑上都有乔氏琉璃,非常精细华美,尤其是那富贵的孔雀蓝更让寺院显得高贵典雅。可惜的是现在屋顶上所存的乔氏琉璃十分稀少。
就在记者探访完毕将离开时,下课铃声突然响起,孩子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当看到大殿的门大开着,孩子们围聚过来好奇地向里张望。后来记者了解到,开福寺虽然坐落在学校里,但平时一直关闭,孩子们对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记者却分明感觉到,那份厚重悠远的历史和璀璨丰饶的文化,时时地从门缝中透出,风一样滋润着这些嬉戏玩耍的孩子。
【国保档案】
国保名称:开福寺
始建年代:始建于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重建。
保护现状:原有三进院落,现仅存大雄宝殿、献殿、戏台,2008年对献殿进行维修,目前古建原貌仍保存较好。
入选时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山东青州真教寺
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造像
山东坊子德日式建筑群
山西陵川西溪二仙庙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