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出华侨
如果说文昌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那么会文镇就是侨乡中的侨乡,十八行便是其中的一个著名侨村。在清末民国初年,村里就陆续有人远渡重洋,去番谋生。到了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出洋谋生的人就更多了。全村家家户户都有人侨居海外。
林运椿自豪地说,“以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文昌的十八行,因为这两个地方是十八行村华侨最多的。”
海外的乡亲对村里的帮助很大,比如解放前,他们每年都会寄一两次钱回家赡养在家的老人和儿女,有些人通过奋斗经济条件好了还回村带些人漂洋谋生。解放后在粮食紧张的那段时期,华侨们又从国外寄钱、米、肉干、饼干、麦片等东西回来救济家人。现在,改革开放了,村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海外乡亲们不必再象以前一样带着钱和物品,回来救济亲人和乡邻,而是作为一个回乡客,回来探亲访友、观光旅游。
海外华侨心系桑梓。林运椿告诉记者,对于家乡的公益事业,海外乡亲们非常热心,他们捐款重建了湖峰小学;从白延到村里两公里长的水泥路也是海外乡亲们捐修的,使得村子成为会文第一个实现水泥路通行到村庄的地区。
对海南古建筑颇有研究的海南大学研究员阎根齐很感慨:“这里应该是文昌最早的‘闯海’地区之一,这么多人到海外谋生,又这么多人寄钱或亲自带钱回来建房子,在那个劲吹‘南洋风’的时代,这个村子的建筑没有吸收多少南洋特色,还是保持了文昌民间浓郁的传统民居特色,可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十八行村人的心中是多么的深重。”
采访结束了,这世外桃源般的十八行村让人依恋,那点缀在村间的浓郁绿色,那存留上百年古朴相似的民居,那期待游子归来的红灯笼……百年沧桑会让古村容颜渐老,但历久弥新的是浓浓的乡情,是流传下去的村规,是村民们一如既往的恬淡生活。
正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让归去的华侨在特定的节日里归来,在十八行村中找寻往昔的岁月,寻找他们永远不变的根。
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祖宗传下来的堂号牌匾代表了村子里林姓家族的来历。

正厅前门洞开,由前端可见底端的房子,视线通透

钱美英家中的雕花家具,旧日的老照片,述说着繁华岁月
古意盎然“九牧堂”
在十八行村,林泽春家的房子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据屋主介绍,这间三进的屋子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重建的第二进屋子以外,头进和尾进的屋子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
林氏堂号“九牧堂”
老屋如同一位苍老而硬朗的老人,用它的岁月沧桑与人做着无声的交谈。它的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地方都有着精美的木雕,雕花刻兽,工艺巧夺天工,就连那斑驳的壁画,色彩历经百年依然斑斓。
指着屋檐下挂着写有“九牧堂”三个字的匾额,林运椿说:“听父老们说我们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这块祖宗传下来的堂号牌匾代表了我们这个村子林姓家族的来历。”据了解,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而九牧堂这个堂号来自于唐代。相传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十八行村的许多林姓后人在建好屋子后,都挂上了“九牧堂”的牌匾。

从南洋带回来的皮箱满是灰尘

屋顶上飞翘的鸱吻饰物,布满岁月痕迹

村口古老的水缸,雕刻着精细的纹饰
古民居体现封建社会等级尊严
“古民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尊严、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文化观念。”指着林泽春家屋子,海南大学研究员阎根齐解说道。
阎根齐认为,这间修建于明代坐南向北的屋子,第一进的明间用了26路瓦,次间用了13路瓦,明间檩下采用瓜形蜀柱,用材非常厚重,在海南很少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间屋子主人当年的身份与富足。明间的大堂是男人的活动场所,而两边的次间则是晚辈和女人的住地,古代的宗法制度、男尊女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阎根齐建议,这样建于明代而又保持完好的建筑,应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浙江鸣鹤古镇
敦煌寿昌城
浏阳三百岁古民居的确“很江南”
邪恶家居风水布局你知道哪些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