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初晴后的六栋堂,因为阳光的到来,而多了许多生气
轻推锈迹斑斑的铜扣,低长、沉闷的一声“吱呀——”门开了,往里望去,空无一人。金刚镇星星村,李氏家族六栋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73岁的李景恪站在门口,顺着他的目光所望,天井,落地木柱,精雕花砖,顺弄堂蔓延,简洁素雅,的确“很江南”。
以“六栋堂”为代表的金刚建筑,无疑是一部生动的建筑史——花鸟兽纹青砖,穿斗式框架,以及具有防震功能的全木结构,各自艺术、科学、厚重。但此番,我们透过这些炫目的、繁华的外在,在雕梁画栋间寻找这座民居中的家族文化。
沟渠暗道也精雕细刻
久雨初晴。阳光透过穿枋上的格窗,静悄悄地撒在院子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从外到内七个单元楼,整个大屋进深超过70米。沿着房屋进深的方向,整齐地立着落地木柱,直径约20厘米。而各木柱之间用薄木板钉成的穿枋贯通,则形成一组组的木构架。李景恪介绍,光这些落地木柱就有108根,直接承受着房屋的重量。
各楼院之间都有宽敞的天井,全以青光石和花岗岩石铺砌而成。李景恪用脚拨开久雨沉淀在天井中的泥层,依稀可以看到用鹅卵石盘成的麒麟、狮象等吉祥物图像,“饭后脱下鞋子在上面走一走,既可以消食,又可以按摩脚底。”
正当我们惊讶于石子路的精美时,李景恪蹲在天井周围的沟渠边,指着暗处铺砌的青砖说:“看,连这里的砖都是精雕细刻的花砖。”阶檐条石下的沟渠,须弯下腰才能看到的地方,花鸟兽纹的青砖有些斑驳,图案却依然清晰,可以想见当时建筑的考究。
从六栋堂从外至内,地势一栋比一栋略高,取“步步高升”之意。天井两旁是茶厅,待客闲聊的地方,但现在仅竖立着几根斑驳的木柱,已经看不出它曾经的功用了。
市文物局文保科科长任新民曾到此处进行文物考察,据他介绍,各木柱之间应该是有楼间板遮挡成房间的,“现在所存的主体建筑在当时应该是迎接客人,办红白喜事的处所。
建祖屋为后世遮风蔽雨
用一组组木构架贯通起来的六栋堂,在古建筑中被称为穿斗式构架——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即使遭遇地震,只要木构架的整体不塌陷,房屋建筑也不会倒塌。
“六栋堂的建筑规模,在湖南都是非常罕见的。”任新民提到明末清初建成的谭嗣同故居,同样是穿斗式结构,不过只有三进院落。而“龙门世第、鹿洞家声”的烫金门联,则显示出这个家族在当时的地位——据族谱记载,金刚柘溪董家园(今六栋堂)李氏就是唐忠武西平王李晟的后人。
兴建如此规模的屋群,花费也是比较可观的。李景恪翻阅族谱后称,最初李氏家族是靠田租积累财富的,“一年有千把担租子”。后来,家族在李锦之孙李渭手里渐渐发达。特别是李渭的6个儿子中有3个从事鞭炮生意,在汉口、厦门等地设立爆庄,财富积累陡增。李渭之妻陶氏主张扩建两旁的厢房,使六栋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整个屋场不仅有会客的正堂,还有专门用来遛马的跑马巷。厢房就有500多间,四周还有多个花园和鱼塘。”现年80岁的李性静是李渭第六个儿子的后人。他说,这位陶氏婆婆颇有眼界,她认为要让子孙后代无论遭遇何等困境都有个遮风蔽雨、祭祀读书的地方,长久之计就是兴建祖屋。
李景恪点头称是,并且颇为感慨地说,自己曾居住的“活水园”在族谱上的标记为私塾,可能就是取自朱熹的读书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主体建筑的槽门石梁上,就刻有“连登科第”的字样,可以说是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景。
历史钩沉:这里曾建全县最大的高级合作社
历史沧桑,六栋堂不可避免地留下无法抹去的印痕。在正堂两边的墙上,红色的“学习园地”、“财务公开”等字眼赫然醒目。李景恪说,这是上世纪50年代搞农业合作社时留下的。
土改后,六栋堂分给私人居住,李性静、李景恪都曾居住在此。“当时这座大院里容下了400多人,光小孩就有七、八十个。”后来,村里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建在这里,李氏族人李性永担任社长。
1956年,李性永将星星农业合作社建成全县最大的高级农业社,并于1958年在六栋堂建立千人食堂,在院里支起大锅,拉下楼间门板当饭桌,附近15个村的村民同在六栋堂吃饭。当年,时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还曾到星星高级社视察。
李性永善于搞农业技术创新,由此也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当时,国家奖给李性永一头苏联牛,大家看到以后,种田的热情高涨。大跃进时期,浮夸成风,竟想出了水上点秧的主意。”
李景恪的记忆中,绘有彩画的楼间板就是在那次水上抛秧的实验中取下来的。“哪有这样的傻事?楼板搁在水里,在上面点秧。没了泥土,秧苗怎么成活嘛!”李景恪深叹一口气:你看,透光的槅子窗、木柱之间的彩绘楼板,现在所剩无几。
风吹雨打,厢房倒的倒塌,拆的拆建,整个大屋只剩下正堂这一主体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最里面一栋正厅的后墙也渐次颓圮。“这座古代民居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不能让它就这么毁了。”李景恪说,族人们自发筹款40万元,准备修复六栋堂,但是修复面积、难度之大,这笔钱无疑是杯水车薪。
地理风物:古典的桃树湾大屋,引进了西方装饰工艺
金刚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家族大屋,除了六栋堂大屋,还有丹桂村的桃树湾大屋。
据传,清末年间浏阳县令前往醴陵时,曾过金刚并在此地借宿一晚。当时,有人建议他去六栋堂李家大屋或桃树湾刘家大屋,最后这位县令歇在六栋堂。故事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桃树湾大屋在当地人心中堪与六栋堂媲美。
远远望去,桃树湾民居檐瓦相连,外墙绵长,占地阔大,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仍难掩当年的气势恢宏。走进屋场,看到四进院,多厢房,中厅六柱,极其开阔,厅顶六角藻井虽然褪色成了暗红,却仍可见雕工精致的灵兽、神明,层叠向上,富丽堂皇。每个庭院四角可看到不一样的角花,代表不同的寓意。
屋场的小院长廊,隔而不断,每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却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屋内现存“桃树湾新宅记”石碑一块,高1.05米,宽1.75米,阴刻楷书记载刘氏族人刘运庄的修建事记。
据文字记载,桃树湾民居由刘氏族人刘运庄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起首,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建成,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近400间,主体建筑部分系砖木结构,其他附属建筑为土木结构。现保存有门楼、前厅、过亭、中厅、后厅、钱仓、粮仓及部分厢房。
据任新民介绍,虽然桃树湾的建筑年代比六栋堂晚了100多年,但在规模气势上要略胜一筹,其雕梁画栋的繁复程度显得更为富丽堂皇,装饰上也开始引进西方工艺,体现了清朝中后期的建筑特征。
推荐阅读:
文物局将拟出台名人故居标准
镇江烟墩山西周古墓葬遗址出现大量新建私墓
武汉历史建筑该如何养?怎么用?
东莞600岁古祠重修 将做免费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