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用的琉璃饰品
琉璃渠村过街楼
故宫金碧辉煌的殿阁,天坛祈年殿深邃高远的穹顶,北海流光溢彩的九龙壁,都离不开琉璃,而京西古村琉璃渠正是琉璃品的出产地。
出地铁苹果园站向西9公里,就是琉璃渠。这里背靠九龙山、面临永定河,风景如画。
58岁的肖永旺三代都是琉璃手艺人,说起琉璃,好像在说家谱。村附近山中盛产页岩,俗称坩子土,是制造琉璃品的绝佳原料。琉璃渠村元代就开始烧造琉璃瓦,明清时成为专造皇家用瓦的“御窑”。近年村里亮出“琉璃之乡”的名片,700年一脉相承的原料、工艺和窑坑,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烧制琉璃瓦有粉碎、浸泡、炼泥、脱坯、烘干、素烧、挂釉、彩烧等十几道工序,最辛苦的是炼泥,但最有风险的是烧窑,“打开窑门,可能是黄金万两,也可能倾家荡产。”肖永旺说,一个细节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窑门上留一小孔,有经验的师傅透过小孔看一眼火的颜色,就知道该加温,还是该收火,这是秘不外传的。
琉璃瓦的颜色等级森严,清代,黄色琉璃瓦是皇家宫殿和陵庙专用,亲王府第用绿色琉璃瓦,祭坛用蓝色或黑色琉璃瓦,民间房屋和城墙则禁止使用。琉璃瓦还能体现国力,据说故宫大修时拆下来的瓦,道光年间的一踩就碎,乾隆年间的多数还能继续用。
虽然盛产琉璃品,但琉璃渠的民宅很少用它装饰。用肖永旺的话说,“压不住。”一来琉璃瓦确实分量重,二来村民守老礼儿不越祖制。倒是学校、牌楼和路牙子,随处可见琉璃装饰。村子东南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古道,入口处是乾隆年间设立的过街楼,过街楼东侧匾额为“带河”,西侧匾额为“砺山”。过街楼往西几十米,坐落着清朝工部设的督烧机构“厂商宅院”,规整的二进四合院,灰瓦红窗,青砖墁地。而古道两侧古槐成荫,建筑错落有致。
推荐阅读:
金口镇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氏大宗祠外拟建岭南民俗风情区
吴良镛:城市不能随心所欲“打造”
用文化来复活一座古镇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