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林故居”已经基本被拆除殆尽
来源:搜狐滚动 日期:2012-2-1
冒大不韪霸气何来
“梁林故居”的悲剧刺痛了亿万国人的神经,各大媒体不惜笔墨的持续关注,让相关部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012年1月28日,东城区文化委表态,“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文化委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告诉记者,“梁林故居”属于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公布政府(东城区政府)和上一级文物部门(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后才能进行。目前,东城区文化委已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不得继续拆除现存院落的原有历史建筑,并对落架后的全部传统建筑材料妥善保存,以便修建时使用。
惜哉!“梁林故居”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物,硬是被吃了熊心豹胆的开发商给拆了。难怪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大呼:拆除“梁林故居”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件”。纵观整个事件,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心头:在官方的三令五申和法律的威慑下,开发商仍然对高挂“免死牌”的“梁林故居”痛下毒手,霸气何来?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东城区相关部门1月29日下午召开的专门会议上,捅了篓子的肇事单位竟然不认可自己属“违规”,霸气又何来?
想拉直这个问号,不妨咂摸一下《新京报》的评论,“拆迁方之所以"坚持不懈"地拆除"梁林故居",其背后很可能是有利益驱动:开发商的,承建方的,投资方的,以及和这些"前台"商人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联的"后台"各方的。”观点一针见血,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梁林故居”地处北京市二环之内建国门附近,是寸土寸金的稀缺地段,开发商对这块“肥肉”早已“垂涎欲滴”,不然也不会发生2009年那起拆迁风波。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富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介入涉及“梁林故居”所在地的弘通科研大楼项目,此后因拆迁难以及约6.63亿元的高昂成本,导致该项目闲置近10年,被捆住后腿的富恒地产,经营几近停滞。理清了这些脉络,也就不难理解富恒地产为何孤注一掷“破釜沉舟”。在这场真金白银的角逐中,什么历史、文化、道德……都不在考量的范围,“梁林故居”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幢能够兑现暴利、盘活经营的“民间危房”。
商人的利欲熏心无足挂齿,倒是该说说不争气的文保部门,在强大凶猛的商业面前,他们角色混乱,对文物的保护已变得颟顸暧昧。据报道,2009年那场拆迁被叫停后,“梁林故居”始终处于“无人照看”的窘境,风吹雨淋,人为毁坏,古稀的建筑不断被蚕食,命悬一线。以至于走到今天,蛮拆文物竟被诠释为“紧急抢险”,你说板子是该打向无良商人,还是孱弱无力的文保部门?当然,这里不排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可能,官商勾结公众不是没领教过,历史遗迹的隐性价值与地产开发的眼前利益相比,后者可能更符合部门的政绩追求,这或许能从那个“维修性拆除”的年度新词中窥探端倪。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面对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墙,梁思成曾多次老泪纵横:“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遗憾的是,大师的眼泪没能唤醒后人的良知。如今,“梁林故居”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国人的内心在淌血。
《京华时报》援引一位文保人士的感慨,目前在东城区乃至全北京,类似普查登录保护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很多,如果都像“梁林故居”这样不知不觉悄然被拆,又有几处类似最低保护等级的文物能有机会得以复建呢?想想都害怕。
面对“梁林故居”散落的残砖碎瓦,倘若不能刨根问底、依法惩处,而只是敷衍了事、罚酒三杯,类似的悲剧恐怕还会上演。“梁林故居”之殇会变为怎样的“前车之鉴”?是被开发商标榜“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的经典案例大量复制,还是被文保部门冠以知耻而后勇的“反面教材”督促履职?某种意义上,后续演绎将影响到文物保护的命运。
●结语
“梁林故居”从人们视野中消逝的过程,是一段应该被牢记、不应该淡忘的伤痛。就如残存的圆明园,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一段引以为鉴的历史。诚然,如果能痛定思痛,使这次伤痛成为“绝唱”,“梁林故居”之殇则有了正面意义。
推荐阅读:
英国500岁谷仓重获新生 国外建筑保护值得借鉴
朝阳双塔寺双塔
辽宁朝阳青峰塔
卧房风水助旺龙年生子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