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柱屋内景
住民家门口做土特产生意
春去春回
这座“活着”的宅院,历经百年时空,即使被评上“国宝”之后,也没有迎来其他江南古镇、古村落那种游人如织的盛况,并没有显出一跃龙门的轻狂,它依然静静地伫立于大山深处,过着一如既往的寻常日子,不温不火。
很多曾经在这个宅子里长大的年轻人都走出了宅门,走出了山野,但是还有很多斯氏后人依然起居于此,过着看似有些单调的生活。
我们问起一位老人,为何不跟随儿女到城里住,老人回答说:“在这里生活习惯了,这是我的家,看着这个宅子我心里比较踏实。”
一些五六十来岁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做生意了,而是依在自家门口摆起了土特产。虽然有时一天也没做成一笔生意,他们仍然坚守着。
而习惯了平静生活的斯宅人,对于今年国庆黄金周游人如织的火爆场景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千柱屋管理小组组长斯公清说,这里所有的空地和街道小巷都被车子停满了。在千柱屋做了4年导游的蔡娟说,那时一天起码上千人到来,撕门票撕到手发酸为止。
58岁的斯樟火更连做梦也没想到,那几天自己光卖土特产净赚了1万多元。现在,他已经彻底放弃了之前挑着自家种的蔬菜,沿街叫卖了,而是安心地把自家当生意场,做起了土特产买卖。他家门口就挂着一块木板,写上各种土特产名称,还有他本人的手机号码。斯樟火说,他卖的土特产有20多种,有萝卜丝干、玉米粉、野山菊、粉条、番薯干等等。
这古宅成为景区后,如同开启了另一扇门。让斯宅人渐渐地看到了新的希望。住在这里的人很庆幸,当年买了这里的房子或从祖上继承过来,感觉颇为荣耀。
斯宅人单纯地期许着,有朝一日,这里旅游配套跟上了,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家也能赚钱。
老屋新客
村支部书记斯卫星告诉我,斯宅人不仅拥有千柱屋,还有发祥居和华国公别墅等清代斯姓居民建筑群14处,这些建筑的占地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但是,十年前,拥有这么多历史古迹的斯宅村却始终“红”不起来。
为进一步开发旅游,斯宅村建设了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和停车场。这几年,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对华国公别墅、发祥居、新潭家等斯氏古民居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建立斯宅文保区专职消防队,提高文保区消防能力;投入43万元建立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工程,对千柱屋等文保区域实行防火、防盗监控。
在千柱屋门口,我们遇到了“千柱屋斯国材农庄”的老板斯国材。今年已经61岁的斯国材曾是千柱屋里的住民。斯国材坦言,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祖宗留下的房子会变成景区,而自己成了农庄老板。
听说斯宅村被入选中国景观村落,斯国材笑着说:“看来这个农家乐的生意还会越来越好哩!”
太阳渐渐西斜了,天空泛出了晚霞,映红了古屋上的青瓦。暮晚的千柱屋慢慢热闹起来。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出外干活的大人也陆续返家,炊烟袅袅升起。大嗓门的招呼声,间或爽朗的笑声,生菜入爆热油锅的翻炒声,充满了古宅。辛苦了一天的村民家家聚在一起,开始分享喷香的米饭。
亚琴的两个孙子也放学回家了,他们围着自家的小堂屋追逐嬉戏。当我们说要离开时,一老人端着一碗伴了菜的米饭,坐在大门口石阶上,吃了起来,或许在她看来,平日里的斯宅人仍是寂寞的,能看到我们这些人的到来,也是一种乐趣吧!
古屋依然面向小溪肃立着,西下的太阳照得老人的身影越来越长。
风雨中飘摇了两个多世纪的千柱屋是江南明清建筑的另类之作,它不会也不应该在岁月的风尘中泯灭,但前提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推荐阅读:
福建闽清县新壶村宏琳古厝展新颜
合肥长临河古街有望重现古朴之风
平遥古城鼓励原住民保护世遗 多想往城外搬迁
福建清流赖坊全力保护明清客家古村落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