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大多数人会对这个地名感觉陌生,但如果说起村中的一座古民居“宏琳厝”,又几乎无人不晓。宏琳厝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如今已成为福建一处地标性的旅游景点,十多年前就有媒体人士赞曰:“皇宫当游紫禁城,民居应览宏琳厝”。
新壶村位于闽清坂东镇西南部的柯洋山麓脚下,全村439户1350多人口,村民多经营水稻种植、线面加工,如今又多了一项旅游。村子因古民居而吸引了城里游客往来如织,而村民们也日益重视旅游这项新兴营生。如今这里仍保留着农村的淳朴风貌,但也涌动着都市商业的气息。
这样一座位于乡村的古民居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建筑巧思和人文积淀?十多年的旅游开发又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变化与影响?
由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福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本报联合主办、安利公司协办的安利杯“福州最美文化村(社区)”评选活动正在进行。这一站我们将和您驱车出城,探访百年古厝宏琳厝所在地——闽清新壶。
建筑探魅——需要“攻略”才能读懂的老宅
现在有不少旅游景点都有驴友为其撰写的游览“攻略”,但大多只是为游人提供路线的便利和景观的提示,“攻略”的存在可有可无。但对于宏琳厝来说,第一次游览若没有专业的导游,一份“攻略”则必不可少,否则极易错过古民居建筑的美与精深。
宏琳厝由始祖药材商人黄作宾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始建,至其子宏琳1823年时方全部落成,前后历时28年,是座一次性设计、一气呵成、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12月15日,厝内的第七代后裔,同时也是宏琳厝旅游开发的牵头者之一的黄德展老先生,带领记者跨入古厝。
古厝的首个特点是“大”,占地面积达到17832.28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口,厝内廊回路转,虽纵横有序,但陌生来客一头撞入往往难觅出口。
宏琳厝的第二个特点是“美”。土木结构的建筑,从外观上看翼檐卷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既有宏伟的气势,也有精镂细刻、耐人寻味的细节。光是厝内的那些悬钟和雀替,其精美多变的样式就足以让摄影爱好者驻足半天。
最难得的是,它美而不奢,就连一些装饰性墙画、镂刻,也是因神来之笔而分外让人赞叹。例如厝中原书院处的一面墙上,浮嵌着一扇蕉叶。它其实不过是用一小桶再普通不过的石灰在墙上涂抹而成,但它脉络分明、形态摇曳若生,用现在的形容词来说,它居然还是“3D”的。这一没花费多少财力物力的装饰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赞美,甚至有建筑方面的学者专门在此给学生上了一堂有关美学的课。
宏琳厝还有一大特点是“巧”。若大的宅子内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在美观和实用之外,对于匪患、火隐、雨涝等突发情形都有充分的考虑和设计。历经200多年,厝内四通八达的排水系统依旧运作良好,深得现代建筑专家的赞许。
人文发现——清朝皇帝、郭沫若、项南和古厝的渊源
清朝皇帝、郭沫若和项南这三位似乎与古民居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们却都与宏琳厝颇有渊源。
宏琳厝正大门上书写厝名的匾额就由项南题写。之所以项南会特别为一座民居书写厝名,是因为这里还有一段红色历史。1939年,项南曾率战工队在闽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经地下党介绍,他与先进青年黄开修(宏琳厝第六代后裔)取得联系,并一起在这个山区推动抗日工作。宏琳厝的南侧横厝也一度成为项南办公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还创办了当时的一份宣传刊物——《抗日救亡旬刊》(后改为周刊)。数十年后的1995年,项南重回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并为古厝欣然题匾。
推荐阅读:
合肥长临河古街有望重现古朴之风
平遥古城鼓励原住民保护世遗 多想往城外搬迁
福建清流赖坊全力保护明清客家古村落
晋江五店市整合150多座古建筑 昨开门迎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