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清同治四年),沈家人建好这栋大屋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100多年后,他们的家会被贴上“晚清南方民居标本”“建筑迷宫”等标签。随着沈氏家族的变迁,沈家大屋一同见证的,还有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关键节点上,湖南人的表现和态度。
就是这样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地方,2011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面临的却是保护的缺失。今年11月25日,记者随省内文史专家一同探访沈家大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照看,沈家大屋多处倒塌,危在旦夕,抢救保护迫在眉睫。本版撰文/记者斯茅庚
现场探访:147岁的沈家大屋以前还有乌龟在天井爬
11月25日,记者随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教授陈先枢到浏阳沈家大屋调查时发现,这座古建筑虽然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四处倒塌。院落里仅有的四五户人家,时刻面临着房屋倒塌的危险。
“紧靠沈家大屋的这一排房屋叫茶门,相当于现在建筑群前的牌楼,真正的沈家大屋主体部分在茶门里面。”走进沈家大屋之前,陈先枢指着拥有十间两层房屋的茶门说,这是当年富贵人家的杂房,上面是堆放粮食的仓库,下面饲养猪、牛等牲口。“再往里走就是沈家大屋院落了。”
走进茶门来到沈家大屋正厅,只见“公共食堂”四个大字醒目地出现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再往四周看去,沈家大屋正厅就像一个被隔成几个部分的大礼堂。陈先枢说,正厅内分靠内侧的上厅、靠外侧的下厅和中间的过厅。
“沈家大屋的排水系统做得非常好,不管下怎样的暴雨,正厅里都不积水,早些年还有乌龟在正厅的天井爬来爬去。”住在沈家大屋院落边缘的一户居民说,正厅天井与地下排水相通,从来没有因为涨水或下大雨而积水。
从院落里走出来,记者发现处处都是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的残垣断壁。北侧横厅的东面,倒了三间房屋;南侧横厅的东面倒了一大堵墙;茶门南面的十间房屋,靠隔茶门往南七八间的地方倒了两间房屋;靠北侧的师竹堂下厅屋顶,也塌了一部分。
年逾八旬的孤寡老人寻菊香住在师竹堂的上厅,她是已故沈家沈会春的夫人。寻菊香告诉记者,她最担心的是房屋倒塌,希望政府能够拨款对房屋修缮一番。另外居住沈家大屋院落边缘的四五户人家,也希望政府早日修缮房屋。
推荐阅读:
四川平昌白衣镇打造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400诗人踏出浙东唐诗之路 浙江多地欲申遗
“活”在现代文明里的中原民居
完整保存历史印记 聊城古城保护拒绝“雷同卷”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