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火烧圆明园悲剧真相
来源:大河网  日期:2012-10-18

    152年前的今天,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10月18日,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当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在此之前,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原本打算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另有深意……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点燃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捣毁圆明园的命令。

    10月18日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第60来复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3500人,向圆明园进发。米启尔把指挥所设在正大光明殿,并一一指定了应予捣毁的建筑物,包括圆明园(含长春园和绮春园)中所有的皇家宫殿、花园,以及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宫殿和花园,甚至更远处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约翰米启尔爵士允许士兵们把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走,据为己有。在遭焚毁之前,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洗劫。英国人下手了,军官们有组织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后勤军需的搬运车全部被征用了,还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车。随后的几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处可见装载得满满当当的大车,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邓恩上尉毫不讳言地说:“对圆明园和附近官员府邸的第二次抢劫,比第一次更有收获。”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一根又黑又长的巨大烟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日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一群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一处处熊熊燃烧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砾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火已经殃及附近众多的农民房屋。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中带着一丝感伤,回首望去,只见火苗跳跃着、飞舞着,像一道道飘动的垂花饰和花彩环,点燃并吞噬了一个个门扇。与此同时,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从大宫门倒塌下来的屋顶那里升上天空,给这幅火焰构成的生动画卷加上了一道边框,火舌呼啸着,劈剥作响,仿佛为周遭的毁灭而欢呼。”

    “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轻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天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仍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立刻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但宫中仍有大量可以抢走的东西,既然抢劫已经得到允许,大批无所事事的士兵把抢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隐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团就这样得到了一大笔金子,一个军官据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当于九千磅之巨。”(据英国领事兼翻译郇和、英军中校吴士礼等目击者回忆)

    姆吉牧师10月19日来到现场,他眼前浮现出另一番情景:两天以前,步履沉重、悲伤肃穆的送葬队伍,被害人质的棺材和棺材里躺着的人他的愤慨顿时完全改变了对象!他惊呼道:“你转过身来,看着刚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废墟,心中充满了喜悦。你欢呼道:"好啊,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还有一座建筑要烧毁,你将是第一个擎起火把的人。"”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孟托邦得知了英国人已经开始执行放火计划。他在信中谴责英国人的行径:“此时此刻,大火正在吞没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对它们神奇的建造工艺叹为观止。这是与一个文明国度毫不相称的复仇之举,因为它毁掉了数世纪以来一直备受景仰的艺术品。”

    英国领事兼翻译郇和一开始还批评法国人的态度,因为法国人拒绝与他们一道焚烧圆明园:“法国人拒绝合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野蛮行径并加以谴责,但他们完全忘记了,主要的坏事还是他们干的,他们不仅偷盗毁坏了宫中所有的艺术品,而且还让他们的人放火烧掉了皇帝寝宫中最漂亮的厅堂。”

    中国的目击者同样讲述了大火之下的悲惨景象。他们痛心疾首地看着大火不仅吞没了圆明园,还蔓延到海淀镇里的王公官员府邸。

    恭亲王率领一批中国官员,在北京附近的一处小山丘上目睹了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报告后,他已经得知圆明园遭到了全面破坏,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和气愤,所有在场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亲王就抢劫圆明园事件向英法两国特使提出的抗议,只起到了更加坚定额尔金决心的作用。额尔金并非不知道圆明园是皇上最心爱的住所。他心里盘算着大清朝廷对这座宫殿、园林和里面的珍宝到底有多么关心。这也是额尔金决心拿咸丰皇帝最心爱之物开刀,给他致命打击的原因。

    报复清政府

    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战俘。1860年9月,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打着停战的白旗前往通县和清政府谈判,被载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击活捉的一小队英法联军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监禁了一个多月。监禁期间,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说18人)在监禁中死去,其中包括《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包尔比。

    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在额尔金勋爵看来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

    英军司令格兰特给法军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确地坦言:英法军队虽于10月初劫掠并部分地破坏了圆明园,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据圆明园,“一月之内,即可恢复”,对清帝不可能发挥重大的打击作用;而彻底“焚毁此园,对于凶残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惩”。

    巴夏礼的传记作者斯坦利莱恩-波尔这样概括赞同烧毁圆明园一派人的立场:“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毁灭文化的勾当;从成熟的政治角度看,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大手笔。”

    法国方面,瓦兰(杜潘上校)同样认为英国人的做法顺理成章。他也承认,“很多人谴责这场大火,视其为毁灭文化的野蛮行径”。但他要求人们在做出判断之前,首先要了解导致这一决定的各种原因。他赞同英国人放的这场大火,认为“毁灭圆明园是一次残酷的行动,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动,最终缔结和约,就应该归功于这次行动。我的看法是,英国人看得准,干得好”。罗伯特郇和赞成英国人把毁灭圆明园当作复仇的手段:“"下地狱"是人必须记取的严酷的道德定律。虽然我们对如此华美的建筑被毁灭而深感痛心,但同时我们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兴,因为这一击打到了中国人的痛处,杀害我们可怜同胞的刽子手和幕后怂恿者,已经受到了我们的惩罚。”

推荐阅读:

往事如歌的苍南碗窑

张家口西古堡

台儿庄古城的复活之路

北京古风遗韵中的600年府学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夕佳山民居古老的建筑 精美的落地花罩,是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的一绝 在..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
西窑 碧落寺碑亭 双桥 碧落碑 在晋城西北约十五华里的泽州县南..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
我国丰富的古代建筑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各地纷纷申..
站在“五凤坊”长廊,可以看到紫阳街上的石窗展示 夜色中的悟真坊。紫..
 ·广西危旧骑楼拟由政府“收购..
 ·“文物医生”为邕城古建筑开..
 ·罗哲文:多少遗憾 都付断壁残..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莫让“棒杀”抹杀了开封复兴..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
 ·西塘模式之活着的千年古镇的..
 ·阮仪三:留下“真古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