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北京古风遗韵中的600年府学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吕晓  日期:2012-10-10

魁星阁

魁星阁

魁星阁

一年级入学礼

一年级入学礼

马丁一校长在文天祥祠为学生讲正气歌

马丁一校长在文天祥祠为学生讲正气歌

府学胡同小学文庙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牌位

府学胡同小学文庙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牌位

府学胡同小学文庙泮池石桥与大成门

府学胡同小学文庙泮池石桥与大成门

    飞檐翘角,朱漆大门,两重楹联……寻常过客难免会将这里误认作王府、宗庙,可是,又分明听得阵阵读书声从里面传来。举目细看,大门之上高悬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牌匾“府学”。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有着644年厚重历史积淀、坐落在古风庭院中的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今年8月,府学胡同小学成为北京市首批33所百年学校挂牌校之一,能够入选,不仅仅因为是北京“资格”最老的小学,更因为数百年来对教育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今天的府学坚守“文化立校、文化立行、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扬优秀传统文化、养现代文明习惯,开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博学”课程,为学生自由而充分、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地成长注入不竭的动力。

    “假孔庙”成“真官学”

    时光倒回1368年,一座名为报恩寺的寺庙尚未建成,明朝大将徐达便已攻进元大都。庙中的和尚听说明朝军队规定不能进入孔庙,慌忙中把一尊孔子像立于门口,寺庙得以保全。明朝建立后,“假孔庙”便成为官学,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做“大兴”,官学便也命名为大兴县学,后来改名为顺天府学,成为明清两朝500余年间的官办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顺天府学的东半部分改为学堂,称顺天府高等小学堂。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小学堂,1912年改名京师公立第二十八小学校,1949年改称北京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小学。至少经历了六次易名的学校,终于在1958年正式定名为府学胡同小学。

    “记忆中的母校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这是1954年转学到府学胡同小学的张爱民在《府学小学阳光育蕾》的回忆文中,对学校风貌的美好回忆。的确,学校里,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园林交相辉映。大成殿前的孔子像,更能体现中国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和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1984年,学校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国学打造“小书生”

    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影响了不同的人,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近山,使人朴厚坚定;近水,使人灵活巧变。府学胡同小学清楚地认识到,信仰和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府学的先贤哲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历史的遗留,正是实实在在的中华文化教育的“课本”,比如,校园里“动静等观”、“敷礼明伦”等建筑遗迹,正在学生身边潜移默化滋养着他们的文化情趣。所以,在这所极具中国文化情怀、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圣殿,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放在治学的重点位置。

    在老校友的回忆里,“学校重视传统知识的教学,专门开设了大字课,每周两节。当时同学们都备有一个小布口袋,里面装有墨、砚台、毛笔和涮笔的小缸子,挂在书包旁边。书法学习先从基础学起,老师要求我们反复练习横竖撇捺,填充空心字,临摹红模子,最后才在米字格本上书写。”

    时至今日,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更是一个个化身成为了温文尔雅的“小书生”。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一二年级进行《弟子规》的学习,三四年级开设《笠翁对韵》课程,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要接触内涵更加深入的《论语》知识。

    除了传统经典诵读以外,“琴棋书画”以及茶艺也都进入国学课程当中。“高山流水”、“玉液移壶”、“关公巡城”……茶壶、茶盏在孩子们的手里,变得格外灵动。学校抓住茶艺“廉、美、和、敬”的精髓,编写《茶海飘香》的课程教材,组建茶艺表演队,到古茶庄品茗,学习书写关于茶文化的对联等等,为学生提供了用浓厚的艺术氛围包裹专业知识的精彩课程。现在,每到母亲节,学校都会开展“母爱如茶”的大型活动,为妈妈敬一杯茶,道一声谢。学校希望通过国学文化的熏陶,为孩子们自由而充分、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地生活、学习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让教育的沃土充满生机。

    在学校的历史记录里,有一则“四代同堂”的故事。1956年,美术教师温西虹带着学生们拜访了画坛巨匠齐白石大师。由于温老师师承李苦禅先生,李先生又是齐白石老人的弟子,这群喜爱绘画的娃娃显然成了齐老的“曾徒孙”。如今,府学的学生们不仅可以走出校园拜访前辈、参观名作,还走出国门,进行交流访问,以开阔眼界。

    稚语童声“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府学胡同小学学生们的稚语童声响彻文天祥祠。每年文天祥诞辰,学生都会手持菊花,面向先贤塑像,朗声吟诵《正气歌》。文天祥祠就坐落在府学胡同小学之内,成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走进文丞相祠,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十二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与气节不断地渗透在每个师生的品行操守之中。

    在老校友、老教师的脑海中,50年前的文丞相祠是一座两进院落,当时作为校工的宿舍。祠堂前面的古枣树,相传是文天祥在此关押时所种。而微微向南倾斜的枝干,象征文公怀念南方故国之情。有时在校园中漫步,就会不知不觉地来到文丞相祠,想起那段为国家命运而抗争的故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由自主地浮上心田。

    曾有老校友动情地回忆,当年学校每当新学年开学,都会带着新生到文丞相祠接受开学第一课的教育,要求学生要热爱祖国。而且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非常多样,还有为烈士扫墓、到天安门宣誓入队等等。

推荐阅读:

福州丁戊山和孝义巷

上海大夫坊为谁而建?

官渡古镇“复活”非遗

武当山玉虚宫的前世今生

编辑:菩提树
夕佳山民居古老的建筑 精美的落地花罩,是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的一绝 在..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
西窑 碧落寺碑亭 双桥 碧落碑 在晋城西北约十五华里的泽州县南..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
我国丰富的古代建筑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各地纷纷申..
站在“五凤坊”长廊,可以看到紫阳街上的石窗展示 夜色中的悟真坊。紫..
 ·罗哲文:多少遗憾 都付断壁残..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莫让“棒杀”抹杀了开封复兴..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
 ·西塘模式之活着的千年古镇的..
 ·阮仪三:留下“真古董”就是..
 ·寻找撬动发展的支点 大同历史..
 ·“东方之门”被讽“秋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