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寺庙、一本村志、两个人的传说,一条青石古街道、数栋古建筑,组成了这个古村落——苫山村。这个村子地处东阿县境内,至今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
探访:十几座古民居、一条青石古街
历史上的苫山村有一座山,这座山不高,但形状很特别,像苫盖。据说,再刀耕火种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活,并且依山而居。这里曾经出土过汉代古墓,并证实至少从汉代开始,苫山就有居民村落。
邑人苏则曾在《重修石佛寺记》中说:明正德七年(1512)“环山而居者无虑数百家,多缙绅鼎族”,也就是说,早在四百九十多年前苫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村镇。明清时期,苫山村更是文运大开,科甲相继。据村志记载,明朝时期,苫山村有五个进士,同朝为官,这在明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苫山村在东阿县城西南近30公里,南临黄河,也正是因为苫山村地处偏僻,才保存下较完整的历史风貌。15日,记者驱车来到苫山村。
走在苫山村的小街小巷里,不断有古民居映入眼帘。但颇具规模的当属村子西头的“李家大院”。
今年68岁的李锡奎至今仍然住着“祖宗留下来”的房子。这是一处四合院,房屋由青砖垒砌,屋内青方砖铺地。地基是由青石垒砌,并且地基高出地面一米多,登上四级青石台阶才能进入屋内。在这些青砖民居上也有少量的砖雕,多为吉祥图案,精美绝伦。
李锡奎说,他的这处院落是他的爷爷在一百多年前建的。现在村子里保存下来的十几座“老屋”本来一是个大院。李锡奎说,他的祖上李学诗曾经是明朝时期兵部司郎,到他爷爷李明浩这一辈时,依然昌盛不衰。李明浩是清朝武进士,身材高大,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李明浩使用的大刀足有九十多斤,为了保存好这把大刀,一家人费尽周折。解放初,在大炼钢铁时,家里人才将大刀从炕洞里拿出来,交给“公家”练成了钢铁。
65岁的李延恩也住着一处老院落。他的这处院落有六间堂屋,两间西屋,都是青砖老屋。在堂屋内,至今仍悬挂着一个匾额。李延恩说,他的爷爷李明沽曾经在“乡里当差”,并且威望很高。民国六年(1916年),李明沽为其老母亲祝寿,李明沽的朋友送匾额和八个刻有颂扬文字的木质条幅祝贺。
李延恩说,他一直住在这个老院落内,虽然这些老屋历经一百多年,但从来不漏雨,并且青砖坚硬,从来不碱,所以保存完好。
苫山村除了这几座清代民居,还保存着民国时期的一些老屋。这些老屋地基用青石垒砌,有的高达两米,地基上面则是土墙,看起来像城堡一样。
据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明清时期,苫山村有“九十九座楼”之称,言其楼房建设之多。现在全村尚保留近十座,其中前苫山中街西头路南一胡同保留较为完整。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北方村落建筑的样本。
在这些老屋中间是一条长达约一公里的小街道。这条街道本来是由青石铺成的,头几年,才在青石上铺上了沥青,把青石古街改造成了沥青路。
这条古街道西首,至今还保存着“石佛寺”大殿。大殿为三间起脊建筑,灰瓦石柱,很有气势。据说,石佛寺始建于汉代,现在保存下来的大殿重建与清朝。石佛寺前散落着十几块石碑,多为古代墓碑。而石佛寺大殿右前方,立有一座高达两米多的龟驮碑,上面记载着重修石佛寺的一些情况。
推荐阅读:
陕北白云山
北塘古镇大部分建筑主体封顶 “十一”将试营业
上海张园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