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包括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御苑遗迹。1975年和1988年分别在秦造船台填土层上和新大新公司地下室工程中,各清出一段残长20余米、宽2.55的南越国宫署大型砖石走道和以砖铺砌的斜壁地面。1995年到1997年,发现南越国御苑遗址的一座大型石构水池、一座宫署食水砖井和一段长150米的石构曲渠。
在宫署遗址内一个斗形水池状石构建筑的一角,约300平方米。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纹斗合铺砌。两坡交角45砌成一条直线,做工精细。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后代破坏,仅南坡处尚保存几块平铺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铺。在遗址东南角发现向西南倾斜的用石板叠砌的大型建筑柱状遗迹。在石板下面的垫土层中,发现一条木质输水暗渠管,是用来给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转向东连接一座弯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儿童公园。石渠两边用石块砌壁,高0.7米,上口宽1.4米,渠底铺石板,其上密排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其间用黄色大卵石疏落点布。渠东的弯月形石室,南北宽79米,两端向西开口连接渠体,当中有两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墙,把石室分成三间,两次间之中间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头尚见凸榫,可见其上原有构筑物连接,已毁。池底出土几百龟鳖残骸,叠压成层,渠中段设有两个拱桥状“渠陂”和三个石板“斜口”。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桥,由两块巨石横卧于渠壁上构成,桥头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尽头处设石质方形水闸,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石箅以滤杂物,内层置板闸控水,渠水排入木质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回廊建筑,仅存部分散水遗迹。
遗址中出土大批绳纹板瓦、筒瓦、“万岁”瓦当、印花铺地砖、八棱栏杆石柱等陶、石质建筑构件,以及铁斧、铁凿、错金铁剑、铜镞、鎏金半两铜钱等遗物。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纹铺砌的石板上均发现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头的一块石板上有一秦隶“蕃”字,长25厘米、宽19厘米。蕃即番禺的简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证。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属县,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国的都城。此“蕃”字刻石应为南越国的蕃禺工官(或为当时主持营造工程的将作大匠)所刻的标记。
此外,遗址南坡的西头还发现“睆”(有多个)、“赀”、“阅”等字,西坡有“□□北诸郎”5字竖行,同属秦隶。这是岭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发现有“公”、“官”字印戳,还有“万岁”瓦当,在一块印花砖中,有“左官帑縥”戳印陶文。
遗址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即南越国时期。这处2000多年前的石构建筑,在已知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别具风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冰裂纹铺砌的做法,在我国也属首见。
2004年11月23日-2005年1月24日,在遗址的一口井内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国木简。木简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2.4厘米、厚0.1-0.2厘米。绝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别于它简)。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
经初步考证,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反映了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职官制度、法律条文等。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御苑遗迹,被分别列为1995年和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之一。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广州秦代造船遗址
广州圣心大教堂
广州怀圣寺光塔
广州黄宝坚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