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拍卖市场所呈现出的火爆行情,再次令全民收藏热升温,与大众收藏关系最为密切的古玩、旧货市场异常热闹。然而,在其背后,却是一块中国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带,依照现行的《文物保护法》,文物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古玩、旧货市场中充斥着非法交易,中国文物市场处境尴尬。虽然新的文物政策频繁出台,规定趋于明确严格,但实际上,近年来文物盗窃、走私活动有增无减,演变得愈加猖獗。古玩、旧货市场的东西来源于何方?它们在文物市场上是怎样被交易的?这些东西又流向何处?公开的文物政策疏漏何在?为何守不住日渐稀缺的文物资源?如何有效抵制非法文物交易,防止文物流失?都是应该予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乱象丛生的古玩市场
古玩市场脱胎于清末民初的“鬼市”,当时,落魄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在天亮之前,借助半明半暗的光线,带着家藏的古董到街边贩卖,既避开了熟人之眼,还做成了买卖,这种古玩交易沿袭成市,便形成了古玩市场,一直延续至今。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发展为以天雅古玩城、北京古玩城为主的古玩交易中心,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古玩市场,全年365天开市,来往买卖的有各色人等,络绎不绝。
1999年之前,当时的旧货、古玩市场都是无证经营,是名副其实的“黑市”,城管、文物局和工商等部门再三表明要取缔旧货市场,但是,旧货市场不但没有消失,还越办越大,相关部门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打压转变为默许。现在,这些古玩店基本都有工商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也有文物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天雅古玩城副总经理,艺术品经纪人杨实对近20年来古玩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用他的话来说,北京的古玩市场是在“打压查抄”中发展起来的。尽管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出于保护文物的初衷,最初采取了严格打压的政策,但“不能抑制民间收藏的欲望”。
虽然古玩市场的经营得到承认,最早是允许以“旧工艺品”的名义经营古旧文物,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但是一直没有明文规定,更没有切实可操作的执行方针,延续至今,古玩市场在经营和管理上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改观,乱象丛生,亟待改善和规范。
推荐阅读:
河北省考古发现元中都(图)
河南省大运河滑县段开始申遗
微山县微山岛微子墓
山东嘉祥县曾庙
分页:[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