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07/2011725141343709.jpg)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施工发现史前墓地,大汶口文化惊世呈现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一把精美的象牙梳暗含八卦玄机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S”形(亦称作“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象牙梳的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张学海告诉记者。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梳身上雕刻的“S”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刚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件梳子雕刻精美,没考虑到花纹有什么含义。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猜测,这件梳子上刻画的是原始的八卦符号!”张学海说。
推荐阅读:
中国藏冰用冰史:从古代藏冰到今天的冰淇淋
王勇超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来了
宁波:市民探访三江汇商务会议基地及慈城古县城
泉州:威远楼脱漆老化将闭楼修缮 明年元旦重新开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