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去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近日,记者一行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先生。在采访中,他表示民俗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他愿意为民间文化保护付出一生的努力。曲折的收藏之路
记者:有人说收藏家是“聪明的傻瓜”,意思是说,他们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放在收藏上,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勇超:人有了钱,观念保守的可以存银行,想碰运气的可以买彩票、股票,想享受的可以消费,想赚大钱的可以搞投资,当然也可以涉足收藏。没有钱可以去挣,但民俗艺术品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没了就是没了。在三秦大地上涌现出很多门类的收藏家,他们把收藏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收藏历史中获得快乐,体现个人价值,他们为民族存史,精神可贵,事迹感人。
记者:你从事的文物保护工作可谓“费力又不赚钱”,是什么动力支撑你做下去?
答:最初也是出于一种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尽自己的力量,抢救性收藏这些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为此,我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走上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漫漫征途。前后组织30多人,分六支队伍,行程数十万公里展开地毯式普查征集的工作,宣告正式进入收藏界。收藏过程中,多次被派出所罚款,有时甚至连人都被扣下,于是我找文物部门协调,希望能办理收购手续,以证明我们的收藏行为合法,但文物部门说,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不能办。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不止一次想到过放弃,但是对这些文物难以割舍的感情还是让我坚持了下来。有人说我是把石头往山里背
记者:你的家人是否支持你搞文物收藏,身边的亲戚朋友又是如何看待你的行为呢?
王勇超:收藏在今天人们看来是一件风光的事,一种财富的象征,但前些年从事收藏跟“做贼”差不多。起初总是遮遮掩掩、掖掖藏藏,唯恐被冠以倒卖文物罪。“那会儿国家政策不明,搞不好还会有牢狱之灾。”七里八乡的收购活动一度变得神秘兮兮,收来的石雕、木雕等藏在车厢底部,上面覆以蔬菜、水果,重要的收藏品上有时还会用大量的煤炭作掩护。运回西安后,藏品则被分别埋入地下,或用稻草杂物掩盖。有人说我是长安最瓜的人,不是好人,脑子进水了,把石头往山里背哩。五台山下不缺石头,但这是蕴含着先人气息、贮存着耕读传家的庄稼人记忆的宝石。为此,多少回受人白眼,背地里干哭没眼泪,也蒙受了冤枉与屈辱,付出了惨痛的精神代价,但我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记者:如果让您对自己做一个评价,您更看重文化人的身份,还是企业家的身份?
答:文化人或者企业家这两个身份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你事情做得咋样,对国家或者人民是否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有的人冠冕堂皇着做文化人、企业家,干着事情却与自己身份不符合。我就是一个民间文化工作者,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好老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是我的职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城市名片”
记者:关中民俗博物院现在气势恢宏的场景让很多游客感到震撼,目前博物院的经营状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发展规划?
答:现在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展示、传承为主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大型民办博物馆项目。位于秦岭北麓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设规模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7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成。该项目连续被列为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博物院经过20多年的筹备和建设,目前一期建设项目已全面建成,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已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及大量生产生活遗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3600余件(套),主要包括8600多根拴马桩,各类雕刻艺术品16000多件,民俗器物6000多件,古今名人字画3000多件。抢救、保护明清濒临消失的40院近千间古民居和古建筑,其中已恢复建成15座(其中门楼1座、古民居12院、戏楼1座、城门楼1座),初步形成了古民居一条街。抢救性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
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9.5万人次,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扩大,已成为展示关中民俗文化、提升陕西文化旅游的重大带动项目和亮丽名片。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项目有迁建古民居13院,建成民俗展览馆、拴马桩展厅、石槽展廊、人工湖、工作人员生活设施等配套工程,建设道路3850米,以及区域内绿化等。
推荐阅读:
宁波:市民探访三江汇商务会议基地及慈城古县城
泉州:威远楼脱漆老化将闭楼修缮 明年元旦重新开放
泉州:洛江金谿黄氏宗祠群立碑揭彩 明代流传至今
合肥:说的是清朝事 挖的是汉时墓(图)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