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口海防遗址](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107/201172013419815.jpg)
镇海地处东海之滨的甬江口,素有“两浙门户”,“海天雄镇”之称,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具有丰富的海防历史遗址。
镇海口海防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了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靖远炮台在金鸡山东麓沙湾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原设炮洞五孔,营房五间,各炮室间有隔墙。光绪十年(1884年),置阿姆司脱郎80磅前膛炮4门,瓦瓦司80磅后膛炮1门。为当时镇海口建制最大的炮台,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五间营房和各炮室间隔墙已全部被毁,台内部破坏严重,但炮台外部轮廓还比较完整。
镇远炮台在开发区四号桥西南侧。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原设炮洞五孔,营房十一间。光绪十年(1884年)置瓦瓦司80磅前膛炮1门,瓦瓦司46磅前膛炮2门,英国土炮2门,后增克虏伯12公分口径后膛炮2门,17公分口径后膛炮1门。目前,炮台壁大部分已倒塌,西北侧二间三合土营房还比较完整。
平远炮台在金鸡山东北麓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合土夯筑,平面呈曲尺形,曾置克虏伯21公分口径后膛炮一尊。1936年撤平远炮台,将大炮移至钳口门镇远新炮台。现仅存一堵三合土残墙。
宏远炮台在笠山东北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合土夯筑,炮台墙体采用双层防御结构,曾置克虏伯24公分口径后膛炮一尊,是当时镇海口炮台之“王”。1936年,在宏远炮台内建二座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炮台,保留了二尊24公分口径后膛炮,增加一尊17公分口径后膛炮。现尚存三合土残垣断墙和一座钢筋混凝土炮台。
推荐阅读:
它山堰(宁波市)
处处可见整修痕迹 龙门百年饱经沧桑
广东阳春惊现"达摩"岩画像 当选"十大新发现"
海口府城传统建筑街区与南洋骑楼齐名 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