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处可见整修痕迹 龙门百年饱经沧桑
来源:洛阳晚报 日期:2011-7-20
整修痕迹处处可见
在诸多洞窟中,宾阳洞在20世纪30年代是被盗凿最严重的洞窟之一。然而,关野贞1918年到龙门时,宾阳洞还受着较为有效的保护,其中宾阳洞有驻军就是明证之一。
仔细观察,老照片上的宾阳洞处处有修补和保护的痕迹。宾阳中洞内,力士上方有将壁面小龛打破后搭建的木构屋檐。不过,为了还原石窟的本来面目,这些建筑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宾阳北洞中,主尊头顶,当年被人用白灰修补了肉髻,额头也被人用白灰修补。
宾阳北洞窟门外南侧洛州乡城老人龛中,右弟子像的头部当时就已经残破,被人用毛笔修补出了五官。如今,这座佛龛中主尊和右弟子的头部已不知去向,当初修补的痕迹也被清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交脚弥勒像龛。它位于魏字洞北侧,正好坐落在主游览道路的旁边。主尊弥勒菩萨交脚而坐,正是北朝弥勒净宗信仰的经典代表造像样式。
看老照片,龛中的三座像都以白灰覆盖,居中的主尊眉清目秀,笑容可掬,呈现出一副媚态。虽然弥勒菩萨到了后世,逐渐演变为“大肚能容,开口便笑”的戏剧形象,但在北魏和唐、宋,龙门石窟所有的造像中都不会有这种相貌的神佛。据焦建辉考证,这其实是后来人修补的头像,原来的佛头百年前就已经残损了。不仅是主尊,左侧菩萨像头部也是后来修补的,右侧菩萨像修补得眉眼都不清楚。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洞窟于唐高宗年间(650年~683年)凿造,相传曾是宰相李藩的别墅,因开凿时有溪流流出而得名。如今,这里依旧保存着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在龙门各洞窟中十分罕见。窟内造一佛二弟子,本尊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右手举起,五指前伸,掌向外。
仔细观察老照片,可见主尊右手除小指外,其余四指都经过修补。如今,这些修补的痕迹已经没有了,佛手只有几根断指。
魏字洞位于西山中部,邻近河滨路面,与其北侧的交脚弥勒像龛、南侧的唐字洞一样,都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因其窟内有多处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520年~527年)年间的造像题记而得名。窟内主佛为释迦牟尼,通高3.5米,头顶有磨光的高肉髻,面相清秀圆润,和蔼慈祥。
从老照片上看,右弟子头部那时就已残毁。当时的人们用白灰修补,勉强刻画出弟子的面部形象,显得不伦不类,十分粗糙。
破坏与整修并存的龙门百年
如前文所说,龙门石窟从建成之日起,就伴随着破坏与保护并存的坎坷命运。
在开凿之初,龙门石窟经历了“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合称“三武”,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事件则合称“三武一宗之厄”。历次灭佛运动曾给龙门石窟带来很大的破坏,好在一些重要的石窟得以幸存。
20世纪初叶,西方考古学者出版图书,对龙门石刻造像的精美大加赞扬。此类图书向世界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引发了国内外不法奸商对龙门石刻的觊觎和大肆盗窃。据专家考证,1907年~1918年是龙门石窟被大规模破坏、盗凿的开始阶段;1918年~1935年,是龙门石窟有史以来遭劫难最为严重的时期。
与此同时,龙门石窟也一直被敬仰它的人们保护着。
唐宋时,人们就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即便到了近代,虽然石窟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但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依旧执著地守护着这座艺术宝库。
例如,东山大万五佛洞1936年面临倒塌的危险,当时的地方政府砌石支护,将其安全保护下来;在关野贞拍摄的照片中,宾阳洞就明显有驻军存在的痕迹。
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分子和土匪、奸商在盗凿石窟时,附近村民就常在石窟附近日夜看守,不止一次驱赶盗贼。
1949年,国民党政府也曾派驻军看护龙门石窟。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文革”之类的浩劫,蒙“佛祖保佑”,龙门石窟躲过了次次大难,屹立千年依旧向人们展示着其恢弘和气度。
但愿,曾经的不幸不再发生;但愿,这座艺术宝库散发出的魅力和感召力,能勾起所有人内心深处的善良,诚心诚意地保护好她。
推荐阅读:
广东阳春惊现"达摩"岩画像 当选"十大新发现"
海口府城传统建筑街区与南洋骑楼齐名 亟待抢救
羊楼洞:尘封的砖茶古镇
江西:田野中的祠堂 分页:[1] [2]
编辑:张晓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