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古代房舍
大家都知道大圩的葡萄好吃,可谁想到那里的风景也是别具一格。
车子沿着宽阔的马路拐上一条小道,还不到500米一组古建筑便映入眼帘。上前一看,却是“铁将军”把门。一打听,原来祠堂刚刚修复完毕,还没有对外开放。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说,要想参观祠堂,必须征得市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好在我和市文物管理处的程红主任打过交道,电话里交流一番后,那位中年人喊来了临时管理人员黄永年先生。
刚进入院落,我们就被它的气势所征服了。祠堂坐北朝南,呈现四合院落的模式。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像是忠诚的卫士,经年累月地保护着庄严的祠堂。祠堂大院正中矗立着一座具有民族风格、全木结构的“藏书楼”,原物已经被拆,现在是恢复重建的。高约30米,上下两层各三间,造型独特,雄伟壮观。顶端竖有一个亚葫芦状、高约2米的锡质楼顶,在这一带算是地标式的建筑了,方圆数十里内都能看见。
黄永年先生说,大孔祠堂原先有房屋60多间,到合肥解放的时候还基本上保持原有的样子。上世纪50年代初,祠堂被当做了学堂,学塘村的许多孩子都是在那里开始识文断字的。黄永年先生还记得那时的祠堂围墙比现在的还要高,周围有一片荷塘,一到夏天,莲藕的芳香飘到了课堂上,惹得小学生们直咽口水。
到了1958年,乡里盖起了学校,祠堂又被当做了粮站,名字还是沿用祠堂的名称,就叫大孔粮站。那时“藏书楼”还在,旁边是11间门市部,还有几间仓库。当时大家照相喜欢以此为背景。这也为以后重建“藏书楼”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资料。
大孔祠堂文革期间还做过学塘大队的大队部,改革开放以后,村子里为了发展经济,又将那里改造成化工厂。因为位于南淝河的岸边,所以叫淝滨化工厂。不过不是生产化肥,而是生产树脂,经济效益一度还很好。
到了2006年修复以前,大孔祠堂剩下的就只有后殿九间和东西厢房共十几间房屋,并且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在岁月的风雨中飘摇不定。
从未淹没的风水宝地
黄永年先生憨厚地自我介绍,他今年69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过虚、女过实,他刚刚过完70大寿,在合肥包河区大圩镇学塘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了。
他透着神秘的表情告诉我们,当年孔家在这里修建祠堂可不是随便定下来的,那是请了好几个风水先生把的脉。村子里的老人还记得有一个风水先生用罗盘在四周堪舆以后,不停地夸赞说,这里是个好地方,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这倒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学塘村是圩区,地势低洼,河湖的洪水位均高于田面高程,必须筑堤挡水,才能正常生产。历史上把洼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周围都要筑堤保护,形成一个独立的生产区域。奇怪的是,这里旱年不干,涝年不淹,不论外围的洪水如何涨,这里从未发过大水。1954年的那场洪水将合肥许多地方都淹没了,可这里还是一切如常。
这是一个奇迹,同样令人称奇的还有它的建筑风格。我见过许多祠堂,包括安徽省委旁边的高家祠堂,徽州的胡氏宗祠,以及不久前才游览的岳西汪氏宗祠,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典型的晚清江淮或江南建筑风格。
但大孔祠堂不一样,它兼有南北的风味。黄永年先生介绍说,修建祠堂的孔氏家族是从北方迁来的,当年为了能够仿照曲阜的孔庙,还专门去人取得了曲阜孔庙的许可。今天,从祠堂内保存的彩绘还能看出孔庙的建筑风范。
说着,黄永年先生把我们带到祠堂的入口处,那里原是一块残留下来的和玺彩绘,后来修复的时候,仿照原样重新描绘。我们看到,蓝色的精美图案上是金灿灿的鎏金花纹,这在北方的古老建筑中常见,而江淮地区却是绝无仅有的。
推荐阅读:
塌掉的不只是路桥,或许还有良心
餐饮傍上老建筑 “商”影重重包围文物建筑
南社今年投1500万创建名村
昆明两栋著名酒杯楼 一栋修好一栋依然破败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