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古蔺太平古镇:美丽的红色街道
来源:华西都市报 日期:2011-2-22
古镇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房屋,采用古代干阑式和吊脚楼等建筑构架,呈现“台、吊、错、挑、梭、靠”特色,房屋山墙内外有富含平安吉祥、幸福万代等各种寓意的泥塑山花,形成了太平古镇古朴含蓄、独特而丰富的建筑风格。
多彩的民俗文化
太平古镇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其文化特征体现了地区与民族特色的大融合。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有苗族歌舞、古蔺花灯、古蔺扬琴、赤水河船工号子等,古蔺花灯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古镇还保留着划龙船、耍花灯、牛灯、打连厢、唱川剧等传统文化活动。
辉煌的盐运文化
太平镇因盐而兴,明末清初,因川盐入黔的交通需求,此地设立水路驿站,众多盐商涌入太平设号,商贾云集,贸易繁忙。太平渡口船只胪列,桅樯如林,物畅其流,古镇
因此而逐渐繁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太平已经成为川黔滇地带极富盛名的商贸枢纽。镇内现存大量清代建筑和场镇布局形态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体现。
厚重的红色文化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立足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课题,基于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整体保护,为深入挖掘太平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古镇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太平镇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古镇进行保护规划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维修工程。
2006年经省相关部门批准立项,下达投资计划1420万元,完成了纪念碑整修,1800㎡纪念场地配套建设,2000㎡纪念馆改扩建,3000㎡停车场建设,红军街维护整治,3公里步游道建设,4处旅游公厕建设,纪念馆外广场增设11尊散落式红军圆雕和浮雕等建设内容。
2009年,省、市、县、镇四级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实施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地二期工程。二期工程计划投资3306万元,分三年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工程于2009年下半年动工,现已基本结束,主要完成了对“红军机要室”、“红军总政治部”、“总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重要节点及28000平方米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以及历史场景还原。
推荐阅读:
河北卢龙蔡家坟被认为孤竹国都遗址
唐代帝陵考古首次发现下宫遗址内大殿布局
陕西出土战国时期高级建筑材料
河北丰润金代古塔岌岌可危亟待保护 分页:[1] [2] [3]
编辑:谢玉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