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胶东支脚最早见于白石村遗址
来源:水母网  日期:2011-12-19

小支脚

小支脚

    几件小小的支脚,静静地陈列在烟台市博物馆的一楼展厅一角。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它们,却揭示着人类文明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别看几个支脚这么简单,它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块,到后期的陶器,再到跟陶器连为一体的支脚的发展过程,这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王金定跟记者介绍道。

    原始陶器的产生纯属偶然 支脚在发现之初不受重视

    支脚,就是烧火做饭时支在锅、釜等炊器底下的支撑物。它的作用非常简单,目的是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供空气流通,便于烧火。这个简单的生活常识在今天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在遥远的远古时期,支脚的产生也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

    远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北京猿人就掌握了用火技术。有了火,人类就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年代,增强了同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大约在15000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用水将采集到的谷物煮熟食用的本领。最开始的时候,先民们烧水使用的器具是自己编制的篮子,为避免漏水,人们就在篮子外面糊上泥巴。随着长时间的烟熏火烤,使用久了,泥巴就被烧成了坚硬的陶壳,这就是最原始的陶器。“陶器刚发明的时候,做法简单,多为环形底,用于煮熟食物,这是最初陶器的发明。”王金定指着展台内的原始陶器告诉YMG记者。环底器很适用于炊器,它受热均匀,制作工艺也简单,便于手工制作,所以在考古发掘中,环底器也是在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数量很多的文物。“环底器也有缺点,就是不稳固,平时使用、放置的时候需要支撑。”王金定说,“它们的使用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用物体支撑,另一种是直接放在环形灶口上面,可是在实际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能确定为当时灶的遗迹并不多,倒是发现了许多用来支撑环底器的支脚。”这就是说,环底器的支撑当时主要靠支脚。

    有意思的是,考古学者们刚开始发现支脚时,并不明确它的用途,认为这是一种生产或生活工具,有猜测为石锤的,有认为是扳手的,还有人觉得是陶器的一部分。它的命名也各种各样,有角形器、石器、坠形器、长帽形器、猪嘴形器等等。“直到发现了一侧有烟熏或者粉红色等长久烧过痕迹的支脚,而且在不少地区的土著居民中看到他们还在使用支脚,专家们才恍然大悟,这些器物是用来支撑烧火的支脚。”王金定对记者说。

    胶东支脚最早见于白石村遗址 陶支脚的出现是一次革

    山东是全国发现支脚最多的地区之一,烟台关于支脚的考古发现也十分丰富,考古人员在白石文化早期遗存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支脚。胶东地区发现的支脚最早见于白石村一期文化,而白石一期也被认为是烟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到7000年左右。“除了白石村遗址,莱阳市泉水头遗址、龙口市唐家遗址等也发现了支脚,年代与白石村一期相当或略晚。”王金定介绍说。

    煮熟食物,需要有锅,还要有火。起初,人们使用天然石块作为支脚,可能是在居住的地点周围寻找到大小相当的石块,先民们不在乎形状和姿态。由于用着不方便,先民开始挑选形状规则、表面光滑、稳定性强的石块。再后来,随着要求的提高,先民们开始对捡拾来的石块根据需求进行简单加工。再到后来,由于使用数量的增加,同时人们想增加烧火的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只凭捡拾石块已经不能满足先民的要求。对石块加工又太过于费事,所以,先民们开始烧制陶支脚。

    “陶支脚的出现可以说是支脚本身的一次革命,有了这个发明,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烧制各种形状的支脚。陶支脚还有一个好处,他的原料粘土具有可塑性,能够很容易按照实际需要做出各种形状,满足生活需要。”王金定说道。胶东地区发现的支脚多数为竖直的塔形,中间穿孔,形状看起来跟灯塔类似。“穿孔也是有作用的,在烧火或者烧火完毕的时候,方便先民用棍子将支脚调整位置或者将其挑开,移走。”此外,还有窝头形和圆柱形的,其中不少支脚外侧带有圆形把手,便于提放。

    现存的支脚当中陶支脚的数量是最多的,在调查和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中,如白石村遗址的第二期、福山邱家庄遗址、牟平姜格庄遗址、栖霞古镇都遗址都发现了较多的陶支脚,证明陶支脚当时已经在烟台广泛流行起来。石支脚目前发现数量较少,栖霞古镇都遗址发现的一件石支脚形似四棱台,高约15厘米。它一侧坡度较大,一侧略直,是利用石块天然形状磨制而成,顶部因使用磨成斜坡形状。考古人员认为石支脚的使用在当时应该很广泛,但很可能是利用天然石块的情形较多,而考古发掘时,对于未经加工的石块,除非有特殊的遗迹或使用痕迹,往往是不会加以注意的,这可能就是目前我们发现石支脚数量较少的原因。

    胶东地区发现的支脚形态各异,除了前面介绍到的灯塔形、窝头形、圆锥形、束腰形、圆柱形、馒头形、猪嘴形和弯角形几个类别,每个类别中又可以分为不同形式。“不同形式有不同的用途和形成原因,比如灯塔形支脚的稳定性强、厚重,适于支撑较大的器物;馒头形的支脚一般是其他类型支脚损坏后的二次利用;弯角形的支脚形成的烧火空间较大,制热效果好。”王金定介绍说。

    小支脚经历千年发展历史 鼎的出现宣告支脚使命终结

    支脚作为一种器物,在胶东地区延续的时间很长,前后大约延续了一千多年。放眼整个山东地区,其延续的时间更长。这么一件小小的器物竟然有数千年的发展经历,确实令人惊奇。先人学会了对火的使用,之后开始依靠火的力量更好地生存,开始掌握环底炊器,因为不便放置,开始用支脚作为支撑……可以说,支脚支撑起了人类的生命之火,点燃古代人类文明的火花和追求美满生活的希望。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随后又发明了大量的鼎,鼎是支脚和环底器的接合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之后,支脚便完成了它长达数千年的使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人类文明进入到以鼎为主要炊器的大汶口文化时,支脚基本消失了。由此看,是鼎的出现最终取代了支脚。”王金定说,鼎的出现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生产进步的直接证明。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白石村一期文化出现的鼎并不多见,而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如邱家庄遗址、北庄遗址里,鼎开始大量出现。与此同时,支脚的数量则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鼎是由环底器和支脚发展演变而来的。”王金定说,“原始社会的鼎为三足支起,其发明显然是受到了支脚的启示,用固定的三条腿取代了三个支脚,使用起来更加稳固、方便。”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王权的建立,由支脚和环底器衍生的鼎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除了做基本的炊器外,鼎又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到了夏商周三代,鼎由原来的生活用具变为礼器,鼎成为身份的象征,是权利和威严的标志。

    到了西周,用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这就说明用鼎及用鼎的多少是根据名位的不同而有区别的。《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现今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列鼎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依次递减,形成由大而小的序列。也有人把这种组合称为“升鼎制度”,意思没有原则的差别,都是指严格的等级制。

    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墓葬出土的鼎,皆证实了这种制度。例如湖北京山出土春秋时期九个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两套鼎(一套七件,一套九件),都是列鼎制度的具体反映。“烟台地区在当时全国的政治地位不是很强,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当地发现过真正象征王权的列鼎。”王金定说,“单个的鼎倒是发现过不少,是作为陪葬品在古墓挖掘中发现的,与鼎同时出土的文物也很多,基本可以推断为贵族墓,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鼎的象征意义。但是如果没有支脚,也许就没有鼎。”

推荐阅读:

广元三国昭化与丽江荣获中国十大古城古镇奖

山西木雕:门庭臻秀木有灵

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简介

文保志愿者:为一座城市留存更多历史记忆

编辑:菩提树
名称傣族故宫——南甸土司府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慈泽千年古镇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天津杨柳青古镇风情街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百年商埠——周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锦溪古镇:睡梦中的少女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俞源:九龙山下的古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